幾十年來,全世界有不少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討論少子化議題,這個議題在台灣也討論很久了,台北市長選戰中多次出現,希望扭轉這個趨勢。在增加人口可以增加GDP,擴大經濟總量的歷史慣性思維下,台灣沒有幾個人冷靜思考,究竟這個扭轉少子化的思路是不是普遍適用每個已出現少子化的國家,對我們合不合理?
少子化極可能不是壞事
世界上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密度相差懸殊,在人口增減上的利益不一致,對少子化概念相關的看法與邏輯顯然亦不能一致,不待多言;否則,在某些人口密度已經超高的國家或地區就會出現驅動社會治理更加惡化的因子。每個社會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剖析少子化的議題,而不是盲從。
一般認為,人口老化會令勞動力短缺,影響生產力,經濟就難以增長,要補足勞動力就要人口增長。然而,在人工智慧(AI)迅猛發展,勢必取代人的勞動力甚至腦力,造成大量失業人口,若要以人口增長補充勞動力似乎就有些不對症,反而可能增加更多的失業人口,導致社會治理惡化,其餘更多問題如環境、貧富差距等就不必在此多論。
其次,主張人口增長促進經濟增長,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人口增加了,消費就會增加,GDP就容易增長。問題是,GDP只是一個總和的數值,掩飾了很多關係到人民實際生活品質的真相,特別是社會不正義的現象,它的增長主要是滿足政治人物粉飾太平、吹牛欺騙人民的需要吧?一言以蔽之,一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如果依然要依賴人口增長就是落伍的表現。
再者,常常把少子化與社會養老負擔掛鉤,這也是不對症。如果人口繼續增長,但生產力沒能更快速提升,而社會治理出現更困難的局面,試問,這樣有利於還是不利於養老呢?較諸人口數量,涉及養老有一些更重要的面向因素,都沒被注意到,遑論合理討論。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人口負增長,但仍能維持高生產力,保持原先的GDP水平,或是因為導入人工智慧(AI),人口減少而能令生產力提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對人民的生活品質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壞?有減損國家的綜合實力嗎?會令社會資源比較充裕,還是比較貧乏?社會治理的素質比較容易提升,還是比較容易惡化?
創新政策與國家發展模式的絕佳機會
如今世界上無明顯符合前述新思路的案例,也可能沒有一個國家的政治人物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自己國家內部高唱少子化,所以,盼望出現可參考的案例應該很困難。同時,任何這種案例必須有20年以上的積累,等待20年對每一個國家或社會都是太高昂的成本。但我們可以根據一般經驗法則想一想,合計合計嘛!這可能就是一個創造新時代政策與新時代國家發展模式,以及開發國家軟實力的絕佳機會。
若從世界各國與地區人口密度從高到低的排行榜來看,台灣大約排在第20位,約是中國大陸的4.3倍,德國的2.8倍,台灣的人口基本上只集中在約3分之1的土地上,與前述兩者的實質的差距更大。在AI即將盛行的時代,人家擔心少子化已未必正確,但就人口密度而言,比我們有條件太多,不能是我們的榜樣。
從扭轉少子化的趨勢在台灣已有成為政治正確的趨勢來看,台灣所有的政治人物顯然沒有認真深入思考過這個議題,以這樣的作風搞政治,就是拿社會的前途與人民的幸福賭博,十賭九輸,那一個可能未輸的是老天掉餡兒餅,不知道怎麼來的,吃了兩口必然又得倒吐或腹瀉,不旋踵間輸得更多,輸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創造力與生產力才是關鍵
討論社會經濟時有一個關鍵的概念就是「生產力」, 2021年大陸天津的一位學者原新教授指出,「查看2018至2020年全世界國家創造力的指數,會發現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的排名都屬前位,但它們的少子化、高齡化水準也很高,高齡化以及國家科技創新能力這兩個指標,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同理,生產力更不與「少子化、高齡化」矛盾。
事實上,沒有人規定生產力一定來自身體力量的勞動,根據人類的歷史經驗,最大的生產力不是來自體力勞動,而是來自管理與智力的創造性,特別是能落實在制度中、可以複製、傳播、延伸為集體的創造性智能。是故,很多的生產力就不會來自年輕人,而是來自有相當經驗、能有深廣思維能力、較為年長、有經驗之人。
也就是說,「老年人不是社會的包袱,老年人是社會的財富,一個人進入老年的階段,是人生當中生活閱歷、知識、技能、人際最豐富的時候,一生當中的努力和追求,很有可能會在老年期爆發出來。」(原新教授的看法)在此的問題是,如何能匯集利用到這種生產力的實惠?這並不妨礙對兒童該有的福利措施。
重新思考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如何合理地安排人民退休制度與以合理成本匯集老人生產力的制度性辦法,而不是只一味地鼓勵婦女同胞增產報國?需要整體大配套,是一個大社會系統工程。對我們而言,人口繼續增長可能是敗壞社會治理,浪費生產力的錯誤與悲劇。其實,大家常討論的長照與健保等議題都存在類似搞錯思路與方向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為這些錯誤與悲劇付出高額難以回收的成本。
要走回正確的道路,必須要先敢於根據事實基本面,思考新方向;還有一個最重的關鍵就是官僚體系必須清廉,不受已存之社會既得利益買通綁架。以台灣幾十年來不管藍綠誰上台都腐化的情況而論,困難頗大,但要搞好台灣,必須忍痛打通這個關節。這一連串的議題密切相關,是2024可以好好要求候選人表態,提出方案的議題。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上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密度相差懸殊,在人口增減上的利益不一致,對少子化概念相關的看法與邏輯顯然亦不能一致,不待多言;否則,在某些人口密度已經超高的國家或地區就會出現驅動社會治理更加惡化的因子。每個社會應該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剖析少子化的議題,而不是盲從。
一般認為,人口老化會令勞動力短缺,影響生產力,經濟就難以增長,要補足勞動力就要人口增長。然而,在人工智慧(AI)迅猛發展,勢必取代人的勞動力甚至腦力,造成大量失業人口,若要以人口增長補充勞動力似乎就有些不對症,反而可能增加更多的失業人口,導致社會治理惡化,其餘更多問題如環境、貧富差距等就不必在此多論。
其次,主張人口增長促進經濟增長,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人口增加了,消費就會增加,GDP就容易增長。問題是,GDP只是一個總和的數值,掩飾了很多關係到人民實際生活品質的真相,特別是社會不正義的現象,它的增長主要是滿足政治人物粉飾太平、吹牛欺騙人民的需要吧?一言以蔽之,一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如果依然要依賴人口增長就是落伍的表現。
再者,常常把少子化與社會養老負擔掛鉤,這也是不對症。如果人口繼續增長,但生產力沒能更快速提升,而社會治理出現更困難的局面,試問,這樣有利於還是不利於養老呢?較諸人口數量,涉及養老有一些更重要的面向因素,都沒被注意到,遑論合理討論。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人口負增長,但仍能維持高生產力,保持原先的GDP水平,或是因為導入人工智慧(AI),人口減少而能令生產力提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對人民的生活品質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壞?有減損國家的綜合實力嗎?會令社會資源比較充裕,還是比較貧乏?社會治理的素質比較容易提升,還是比較容易惡化?
創新政策與國家發展模式的絕佳機會
如今世界上無明顯符合前述新思路的案例,也可能沒有一個國家的政治人物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自己國家內部高唱少子化,所以,盼望出現可參考的案例應該很困難。同時,任何這種案例必須有20年以上的積累,等待20年對每一個國家或社會都是太高昂的成本。但我們可以根據一般經驗法則想一想,合計合計嘛!這可能就是一個創造新時代政策與新時代國家發展模式,以及開發國家軟實力的絕佳機會。
若從世界各國與地區人口密度從高到低的排行榜來看,台灣大約排在第20位,約是中國大陸的4.3倍,德國的2.8倍,台灣的人口基本上只集中在約3分之1的土地上,與前述兩者的實質的差距更大。在AI即將盛行的時代,人家擔心少子化已未必正確,但就人口密度而言,比我們有條件太多,不能是我們的榜樣。
從扭轉少子化的趨勢在台灣已有成為政治正確的趨勢來看,台灣所有的政治人物顯然沒有認真深入思考過這個議題,以這樣的作風搞政治,就是拿社會的前途與人民的幸福賭博,十賭九輸,那一個可能未輸的是老天掉餡兒餅,不知道怎麼來的,吃了兩口必然又得倒吐或腹瀉,不旋踵間輸得更多,輸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
創造力與生產力才是關鍵
討論社會經濟時有一個關鍵的概念就是「生產力」, 2021年大陸天津的一位學者原新教授指出,「查看2018至2020年全世界國家創造力的指數,會發現美國、日本、南韓、新加坡的排名都屬前位,但它們的少子化、高齡化水準也很高,高齡化以及國家科技創新能力這兩個指標,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同理,生產力更不與「少子化、高齡化」矛盾。
事實上,沒有人規定生產力一定來自身體力量的勞動,根據人類的歷史經驗,最大的生產力不是來自體力勞動,而是來自管理與智力的創造性,特別是能落實在制度中、可以複製、傳播、延伸為集體的創造性智能。是故,很多的生產力就不會來自年輕人,而是來自有相當經驗、能有深廣思維能力、較為年長、有經驗之人。
也就是說,「老年人不是社會的包袱,老年人是社會的財富,一個人進入老年的階段,是人生當中生活閱歷、知識、技能、人際最豐富的時候,一生當中的努力和追求,很有可能會在老年期爆發出來。」(原新教授的看法)在此的問題是,如何能匯集利用到這種生產力的實惠?這並不妨礙對兒童該有的福利措施。
重新思考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思考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如何合理地安排人民退休制度與以合理成本匯集老人生產力的制度性辦法,而不是只一味地鼓勵婦女同胞增產報國?需要整體大配套,是一個大社會系統工程。對我們而言,人口繼續增長可能是敗壞社會治理,浪費生產力的錯誤與悲劇。其實,大家常討論的長照與健保等議題都存在類似搞錯思路與方向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為這些錯誤與悲劇付出高額難以回收的成本。
要走回正確的道路,必須要先敢於根據事實基本面,思考新方向;還有一個最重的關鍵就是官僚體系必須清廉,不受已存之社會既得利益買通綁架。以台灣幾十年來不管藍綠誰上台都腐化的情況而論,困難頗大,但要搞好台灣,必須忍痛打通這個關節。這一連串的議題密切相關,是2024可以好好要求候選人表態,提出方案的議題。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