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雖有助降低碳排放,但用電量相對增長,對電網系統穩定帶來挑戰,為此,工研院和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於今(7)日舉辦「因應電動車充電發展之電網規劃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於會中提到,大量電動車導入必須要有完整配套措施,除了便捷充電站與服務外,「更重要的是具備相對應的電網系統支援」,運具電動化可預期將對電網帶來不小挑戰,他強調,若能透過需量反應等措施,鼓勵車主避開尖峰時段充電,將多餘電力反饋給電網,不但獲得電費折扣,更可有效協助政府緩解尖峰時段負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研院指出,淨零排放趨勢加速各國運具電氣化步伐,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2030年電動車數量將達1.45億台之多,「因應電動車充電發展之電網規劃研討會」號召國內外專家與產官學研參與,包括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前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執行總監暨波多黎各魯瑪能源(Luma Energy)副總邱維倫、經濟部能源局組長陳景生、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楊宏澤、台電公司總經理王耀庭等,分別就電動車充電併網的策略性規劃、美國智慧移動發展經驗、國內電動車充電發展藍圖、以及國外充電併網案例等進行分享,期盼透過這些專家觀點與建言,協助台灣建立有序且有策略的充電環境,並跟電網系統互惠共生。

劉文雄首先於致詞時表示,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未來電動車勢必逐步取代燃油車成為主流,不過,大量電動車導入必須要有完整配套措施,除了便捷充電站與服務外,更重要的是具備相對應的電網系統支援,尤其台灣地狹人稠,電動車的充電設施建造地點與規劃,必需要有事前的完善策略性規劃,以國家基礎建設的思維來推動。

根據交通部統計,2030年台灣將累積逾51.9萬輛電動小客車,依工研院在電力使用的估算調查,電動車車主每月平均跑約1,158公里,若以一度電可跑6公里估算,等於一整年電動車充電需使用約12億度電力,可預期將對電網帶來不小挑戰。

劉文雄坦言,若能透過需量反應等措施,鼓勵車主避開尖峰時段充電,將多餘電力反饋給電網,不但獲得電費折扣,更可有效協助政府緩解尖峰時段負載。如此一來車主不再只是電力使用者,更可以是電力產銷者,降低碳排放,協助強化電網韌性。

陳景生則指出,建構友善的電動車充電環境,是各國推動電動車發展的首要配套措施之一,為此,經濟部去年已跟交通部及內政部等單位,啟動跨部會研商會議,通盤檢討電動車充電基礎建設的相關措施與制度,並規劃於所屬國營事業、商業設施、會展中心、水利設施景點、工業區及科技產業園區等區域,帶頭設置公共充電站,目標於2025年前設置慢充422槍、快充334槍。同時考量加油站設置充電站之趨勢,已修訂「加油站設置管理規則」,鬆綁面積限制,鼓勵更多加油站業者投入充電站設置。

王耀庭也提到,電動車也是未來分散式電力系統中重要的儲能設備,台電已建立電動車充電設施專用電價,基本電費大減八成,降低用戶固定費用負擔,同時拉大尖離峰用電價差達每度6元以上,引導鼓勵用戶於離峰時間充電。另外,台電今年也打造「電動車智慧充電示範場」,展示專設電動車電表整合充電設施線路,搭配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電能管理系統,提供可兼顧安全美觀及智慧管理的住宅充電新模式,期盼增進整體充電樁設置誘因,在不影響電網系統下,促使充換電設施更趨普及,帶動電動車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