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週末兩天在公務人力發展學院,舉辦2022教育政策國際研討會,研討會以「新世代.新教育─社會變遷中的人才培育」為主題,廣邀國內外學者共二百多人參與研討。今(6)日聚焦民主素養與公民教育、全球素養與國際教育等議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教育政策國際研討會兩天議程計有4場國際知名學者特邀演講、4個子題的引言討論,最後將以「新教育的願景與行動策略」為焦點議題進行圓桌論壇。

今天第3場特邀演講,以「發展面對不穩定未來的公民素養」為題,講者為香港教育大學教授甘迺迪(Kerry John Kennedy),闡論公民素養的內涵和公民教育的方法。

甘迺迪首先指出,公民教育是維繫政治體制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形式和內容常因政治體制的不同而有別,民主雖是普世價值,但民主並非「必然」,我們正面臨「民主倒退」和「不自由的民主」的困境和挑戰,因此透過公民教育強化民主是最佳、也是必要的策略。

甘迺迪同時歸納相關學者的見解,提出民主概念的兩個主要元素,「制度」(institutions)和「參與」(participation)。「制度理解」和「民主參與」應作為民主社會的核心公民素養,也應是公民教育的重點,並建議公民教育應於正規學校課程有一席之地,可以採取單一科目的形式,或與歷史、地理科目整合的主題形式,亦能融入於任何科目成為跨領域主題,讓學生在學校獲得公民學習與體驗的機會。

研討會第3項議題研討,以「新世代的民主素養與公民教育」為題。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劉美慧表示,目前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的知識架構,符合國際公民教育發展趨勢,且設計的學習目標已具備完整性,但教學上卻仍側重認知類目標,使學生於校內外的公民參與度皆低於平均值。

劉美慧指出,目前極須面對的重大挑戰包含結構不平等或資源分配不均等議題,而未來也應積極促成相關發展,例如重視多元文化公民權或環境永續議題;公民具備多重身分,應具備文化公民資質,懂得分享與共創新價值,公民教育即是在不同脈絡和場域中,學習「如何成為公民」的歷程,也是一種協作並進的公民教育模式。

針對師資培育現況,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張茂桂認為,須回溯相關法規內容,才能掌握現行師資培育措施應如何回應教學現場需求,而且教學者具有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社會不應認為將教材交予教師後,教師即應負起全數責任,學生必能成為良好世界公民,這反而是全體社會應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則表示,教育應要培養學生找到人生目標,避免所有應學習的事物都以課程具象化呈現,因為有些抽象概念如道德,即是在日常實踐中自然產生的,但同時也要讓學生對公眾事務,能提出具有知識深度的看法與建言,尊重與聆聽不同聲音,才不失為新世代的知識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