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響越食文化市集以「東南亞文化」為主題,9月17日(六)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舉行。主辦單位「大加蚋扶輪社」社長林彤表示,「台北大加蚋扶輪社」長期關注新住民、新二代移民文化議題,社友們發揮職業服務的精神彼此幫忙,攜手新創團隊「Foodeast 赴憶文化」一起發揮「破除文化隔閡,創造共融社會」的使命。國際扶輪3523地區黃培輝總監致詞表示,扶輪社在最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移民文化,藉由社友之間職業服務的力量互助,幫助新住民可以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起落地生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包比賽登場,各路店家廚師認真製作。(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法包比賽登場,各路店家廚師認真製作。(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本次市集活動的重頭戲是「創意法國麵包比賽」,由來自雙北、桃園與台中的全國知名越南美食商家大展身手,進行色香味俱全的廚藝比賽。主辦單位「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特別邀請兩位熟悉越南的好朋友擔任「創意法國麵包比賽」的評審,分別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廖雲章老師、中央廣播電台越南語節目主持人薛素素老師。

來自胡志明市的素素老師以及多次蹲點越南的雲章老師都是「吃法包」的老饕,她們都深愛法包麵包體的外酥內軟、帶著越南醬油味的內餡,以及爽口的漬蘿蔔與新鮮生菜。在越南當地的小攤子通常專精一種食物,好的法包可以天天吃吃不膩!


▲「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特別邀請兩位熟悉越南的好朋友擔任「創意法國麵包比賽」的評審,分別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廖雲章老師、中央廣播電台越南語節目主持人薛素素老師。(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特別邀請兩位熟悉越南的好朋友擔任「創意法國麵包比賽」的評審,分別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廖雲章老師、中央廣播電台越南語節目主持人薛素素老師。(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參賽店家都表示,選擇在台灣開店一開始都是為了經濟考量,但是藉由研發菜色、經營小店、融入社區、參加各種活動和比賽,發現美食是拉近陌生人的絕佳橋樑,藉由推廣美食也讓她們感受到自身文化和口味值得驕傲她們越來越樂於和台灣朋友分享!

法包比賽第一名是來自桃園內壢的「月香小吃」。月香鄰近元智大學,是越南交換學生最喜愛的家鄉味。老闆娘來自北越,今天特別以頗具巧思的河內「還劍湖」與「神龜」主題呈現作品。今天先生顧店沒辦法到現場,但老闆娘帶著婆婆及女兒一起分享冠軍殊榮,家人們以行動支持,未來還要繼續擴店,和更多台灣朋友分享家鄉美味。

獲得第二名是來自中和頂溪的「黃城小吃」專賣法國麵包,帶來具有中越會安特色的獨門秘方,包含烤肉排、清蒸越南火腿和炒肉醬三種餡料,肉醬類似打拋肉,放入多種醃製和醬料秘方,讓中越美味在北台灣發揚光大。

這次的系列活動另一個感人的重點是徵文比賽,參賽者以「家鄉美食好滋味,家庭故事永流傳」的精神參賽。獲得徵文比賽第一名的吳佩芬,藉由緬甸奶奶的咖哩香和雞湯麵,寫出緬甸父親與客家母親共同努力營造的家庭文化,讓家鄉味成為跨語言、凝聚家庭的重要元素。

第二名彭文軒分享的泰式美味,從小在台灣長大的彭文軒說,父親來自泰國東北,東北鄰近寮國,所以整個家庭都很熟悉多元語言和文化的生活氛圍。台灣人常吃的涼拌木瓜就是來自泰國東北,是家裡常吃的開胃好菜。這次參加比賽的主題選了泰國的火鍋為主題,從這道奶奶的特色火鍋作為家庭傳承的好味道。

第三名的陳韻宇分享「陪伴阿嬤的第七個看護」,來自印尼的阿妹吃辣功力一流,炒一手絕妙好辣椒,在台灣的家人則是以印尼薑黃飯為離鄉背井的阿妹慶生,作為回贈的禮物。陳韻宇分享她們一家人都以「台灣大使」自居,每一任移工看護來到家裡都愛上台灣,學習中文甚至有能力再教其他新住民。

▲徵文比賽參賽者以「家鄉美食好滋味,家庭故事永流傳」的精神參賽。(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徵文比賽參賽者以「家鄉美食好滋味,家庭故事永流傳」的精神參賽。(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發揮沼澤的包容力量,支持新文化交流、新住民公益,歷經九個月陸續完成系列活動,包含線上藝文徵稿比賽、文化工作坊、線上講座、桌遊與法國麵包製作體驗等,增進不同年齡層跨文化的認識。今天也以實體活動透過美食讓出自新住民家庭、新住民朋友與新二代視角的溫暖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大加蚋」來自平埔族語的「Tagala」,是台北盆地起源的舊稱。扶輪社以「大加蚋」命名,一方面是因為扶輪社友多元,來自各地在台北群聚,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藉由「大加蚋」提醒扶輪人學習沼澤的包容力和生命力,讓行善的影響力持續擴大。

▲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發揮沼澤的包容力量,支持新文化交流、新住民公益,歷經九個月陸續完成系列活動。(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
▲台北大加蚋扶輪社發揮沼澤的包容力量,支持新文化交流、新住民公益,歷經九個月陸續完成系列活動。(圖/台北大加蚋扶輪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