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台北7日電)中國堅持動態清零防疫,卻因此付上巨大的經濟等代價。公衛專家認為,官方提出的老年人多、醫療資源城鄉差距大等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是否改變清零政策仍取決於領導者的思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媒報導,當前至少有70座城市因疫情處於部分或全部靜態管理,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受到影響。今年以來,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型商業城市都曾經歷規模不等的封控,經濟數據顯示,中國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已經高達19.9%,江蘇等經濟大省上半年預算收入大降,地方財政吃緊。

中國針對COVID-19的防疫政策一直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導。今年5月他在政治局常委會表示,中國老齡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放鬆防控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群感染、出現大量重症和病亡,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將受到嚴重影響。他強調要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嚴忠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老年人是易感人群,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13.5%,約1.9億人,是很龐大的群體。此外,中國的ICU(加護病房)數量相對較少,且集中在城市裡,執政者擔心疫情會衝擊醫療體系,進一步威脅社會政治穩定。

不過,黃嚴忠認為,「評價一個政策不單是要看最壞的情況,還要看最壞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

以上海為例,歷經封城後,截至今年5月底,報告死亡人數為595例,全是年長者,且直接造成死亡的原因都與患者的基礎病有關。他認為,在全世界範圍內已經可以看到COVID-19「流感化」的趨勢。

至於用醫療資源不足作為嚴防死守疫情的理由,黃嚴忠認為大可不必,因為COVID-19大部分是輕症。以8月上旬各省爆出的疫情來看,當時重症最多是在甘肅,有27例,重症比例算下來是0.6%,以全球來看並不算高。

農村或小縣城治療中重症的設備和人力不足,是否會導致中國的疫情死亡率增加?黃嚴忠說,COVID-19在中國至今都還是流行在城市的疾病,沒有在農村引起大爆發,因為疾病流行需要有密集的接觸,人員流動更多是發生在城市。

他解釋:「農村發生大規模疫情的可能性本來就比較低,雖然它的醫療條件比較差,但其地廣人稀的特點,致使傳播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中國的社群平台上有各種警告,認為中國若放開疫情管制將會有160萬人(即14億人口的0.1%)死亡,他直言:「這種可能性很小」。

黃嚴忠認為,如果中國現在類似歐美作法,對疫情管控放開,可以預見感染病例大幅度上升,但考慮到病毒本身已經不那麼嚴重,以及中國約有9成人口打了兩針以上的疫苗,重症比例、死亡率不會像現在許多人預測的那麼高。

放開疫情管控並不代表要「躺平」,黃嚴忠說,如果中國能做到像歐美等國一樣,對輕症者採取居家隔離或定點安置等分流措施,並準備足夠的有效口服藥物,疫情就不會失控。

中國醫保覆蓋率號稱95%,但是許多疾病和藥品不在保障之列,能報銷的比例很有限。倘若病例數大幅增加後,採購有效藥品並普及至農村,對政府來說又是一筆龐大支出;但是與實施清零政策所花費的巨大資源相比,黃嚴忠認為這並非做不到。

不過,究竟為何中國至今堅持動態清零政策,除了官方對外表示的「重視生命」理由,外界認為背後還有政治邏輯,像是中共20大必須平穩過度、清零可作為社會控制手段、證明中共體制較西方優越等。

黃嚴忠認為,如果20大不是當權者唯一的政治考量,那麼之後即使防疫政策轉變,也會是漸進式。中國防疫政策最終仍是取決於領導層的態度,他們對政策優先事項必須取得一致。

他說,在政策改變之前,會看到中國輿論的變化,例如對政策的討論、報導海外疫情時會有比較平衡的觀點等,但至少現在還沒有看到任何輿論的準備,官方報導仍在強調COVID-19的嚴重性。(編輯:唐佩君)111090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