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今(5)日發布商業服務業景氣預測循環分析,指出雖然工業製造仍是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者,但服務業的貢獻度已相對見高,兩者的成長貢獻度分別為2.05%與1.22%,同時表示,台灣外需走緩,民間投資動能與國民購買力雙雙減弱,商研院因此提出3大建言,提供維持台灣經濟穩定成長的方針。
商研院指出,台灣今年第2季以來的景氣變動走勢趨緩,結構上也有明顯變化,從行政院主計總處發佈的上半年GDP 3.38%,及政府公布各項數據觀察,顯示成長已不如去(2021)年來的強勁,更顯示外需轉弱,內需相對轉強的新格局,雖然工業製造仍是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者,但服務業的貢獻度已相對見高,兩者的成長貢獻度分別為2.05%與1.22%
商研院的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於今年7月續降為0.6148個標準差,預測到2023年1月將持續降為0.8004個標準差。
其中,在「同行綜合指數」裡5個子指標的循環趨勢值中,「住宿餐飲業」出現報復性復甦,「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景氣循環走勢也見回升,但「批發零售」、「不動產與住宅服務」與「住宅服務、水電瓦斯燃料業」等,仍續下滑。
而「領先綜合指數」裡7個子指標的循環趨勢值中,除了「運輸倉儲」與「失業給付初次認定受理件數」持續上升外,其餘像「金融保險」、「商業服務業股價指數」、「服務貿易收支」、「民間實質投資」與「商業服務業僱員淨進入率」均見下降。
商研院表示,因外需走緩,民間投資動能與國民購買力雙雙減弱而下行,雖有疫情舒緩的「報復性消費」助力,但在「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威脅下,國民實質購買力仍難見提高。
不過,商研院也說,好在房地產價格「預期上漲心理」一度飆風暫獲平息,而台灣要維持「穩定成長」仍然具有國際性相對優勢,因此商研提出3大建言。
首先,商研院指出,「輸入型」也就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是供給短缺、進口供給成本提高,而非有效需求提高所驅動。若以片面壓抑需求圖謀穩定物價,容易淪入「停滯膨脹」或「衰退」的陷阱。
因此,為促進可實質提高生產力的有效公共基礎建設投資與生產性的民間投資,反而可因「進口替代」效果而減輕進口依賴的成本上漲壓力,更可實質增加國內供給而縮小供需缺口,形成經濟成長又穩定的雙重正面綜效,這也是商研院發現世界經濟已面臨「短缺經濟新常態」以來,一直呼籲台灣要實施「全面性進口替代」的理由。
第二,商研院坦言,台灣經濟正開始面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疲弱的新挑戰,在疫情期間憑藉國內供應鏈仍然暢通無阻與超強晶片競爭力的特殊優勢,高創「彎道超車」、「逆勢成長」成長奇蹟的良辰美景,很可能難以為繼。
若要繼續維持一度為國際所羨慕的高度「經濟韌性」就必須改弦易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數位服務業、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研發投資等「促進政策與作為」,絕對只能加碼加速,不能稍怠稍縱。
最後,商研院特建議央行的貨幣政策,以及政府的金融與財政政策,應該要在上述兩點的新思維基礎上,改行更精緻與精準的「制定政策」(tailor policy)。
商研院解釋,如此以來,可讓有限資源重新獲得更適切配置的「新政策」,更可引導創造新商機與新市場,「台灣具有重新崛起的超高國際競爭新優勢,深值期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研院的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同行指標綜合指數」(CCCIS)於今年7月續降為0.6148個標準差,預測到2023年1月將持續降為0.8004個標準差。
其中,在「同行綜合指數」裡5個子指標的循環趨勢值中,「住宿餐飲業」出現報復性復甦,「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景氣循環走勢也見回升,但「批發零售」、「不動產與住宅服務」與「住宅服務、水電瓦斯燃料業」等,仍續下滑。
而「領先綜合指數」裡7個子指標的循環趨勢值中,除了「運輸倉儲」與「失業給付初次認定受理件數」持續上升外,其餘像「金融保險」、「商業服務業股價指數」、「服務貿易收支」、「民間實質投資」與「商業服務業僱員淨進入率」均見下降。
商研院表示,因外需走緩,民間投資動能與國民購買力雙雙減弱而下行,雖有疫情舒緩的「報復性消費」助力,但在「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威脅下,國民實質購買力仍難見提高。
不過,商研院也說,好在房地產價格「預期上漲心理」一度飆風暫獲平息,而台灣要維持「穩定成長」仍然具有國際性相對優勢,因此商研提出3大建言。
首先,商研院指出,「輸入型」也就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是供給短缺、進口供給成本提高,而非有效需求提高所驅動。若以片面壓抑需求圖謀穩定物價,容易淪入「停滯膨脹」或「衰退」的陷阱。
因此,為促進可實質提高生產力的有效公共基礎建設投資與生產性的民間投資,反而可因「進口替代」效果而減輕進口依賴的成本上漲壓力,更可實質增加國內供給而縮小供需缺口,形成經濟成長又穩定的雙重正面綜效,這也是商研院發現世界經濟已面臨「短缺經濟新常態」以來,一直呼籲台灣要實施「全面性進口替代」的理由。
第二,商研院坦言,台灣經濟正開始面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疲弱的新挑戰,在疫情期間憑藉國內供應鏈仍然暢通無阻與超強晶片競爭力的特殊優勢,高創「彎道超車」、「逆勢成長」成長奇蹟的良辰美景,很可能難以為繼。
若要繼續維持一度為國際所羨慕的高度「經濟韌性」就必須改弦易轍,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對數位服務業、數位轉型、ESG永續轉型的研發投資等「促進政策與作為」,絕對只能加碼加速,不能稍怠稍縱。
最後,商研院特建議央行的貨幣政策,以及政府的金融與財政政策,應該要在上述兩點的新思維基礎上,改行更精緻與精準的「制定政策」(tailor policy)。
商研院解釋,如此以來,可讓有限資源重新獲得更適切配置的「新政策」,更可引導創造新商機與新市場,「台灣具有重新崛起的超高國際競爭新優勢,深值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