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醫系熱潮再起引發醫界反彈,憂醫師過剩、資源不足、教育品質不佳。花蓮縣玉里鎮維德診所院長張金木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看好後醫系培育多元人才,但呼籲教學、訓練應對準偏鄉需求,衛福部也要在制度面給予誘因,讓公費生願意留在偏鄉服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金木指出,台灣的大學醫學系自費生招生名額一直受總額管制,每年不能超過1300人,據他所知,今年新設立後醫系3校爭取3年多,但受總額管制、教育部一直無法放行,剛好衛福部計畫增加偏鄉醫療的公費生名額,因此將69名額平均分配給3校,總額不變又能解決偏鄉問題。

他談到,3校各有特點,AI本來就是清大強項,要培養擁有科技素養的醫學生;興大結合動物、環境、人類的「健康一體」大學;中山純粹就是訓練要下鄉的公費生,課程規劃還包含100個小時偏遠地區服務,銜接職涯。

他認為,開放後醫系,讓不同領域、背景的學生進入醫學系是好事,他覺得醫界心胸要更寬大,其實不用擔心這一年69人來搶飯碗,因為在公費制度下,他們都是去自費生不要去的地方與科別。

後醫系教學、訓練應對準偏鄉需求

至於過去後醫系曾有一波成立、退場潮。張金木認為,這與學系的養成訓練有關,目前後醫系在學4年,畢業受訓後得去偏鄉服務8到10年,其中2年可以選擇到醫學中心進修,師生都要認知到這是10幾年的養成訓練與生涯規劃,衛福部、學系都要給學生明確生涯規畫藍圖,讓他們知道未來的執業環境、會培養什麼能力、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醫生或人才,讓學生安心,不然很多公費生都是為了當醫生、迫於無奈簽下「賣身契」。

他提到,在偏鄉執業與都會區很不同,因為偏鄉幅員大、醫療資源不足,須提供「移動式醫療」,把必要診斷、治療的器具帶到病患家中,因此各校系、醫療院所在訓練學生時,一定要培養學生移動式醫療能力與診斷。公費生接受衛福部指派,應有量身訂做的訓練方法,否則訓練方式與偏鄉需求沒對接,學生下鄉後會面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如在醫學中心跟了團隊做達文西手術,用上千萬的機器設備,但下鄉什麼都沒有、沒有達文西手臂可操作,學到的東西根本無法運用。

留住偏鄉醫師 衛福部要在制度面給誘因

對於偏鄉醫療困境,張金木指出,偏鄉本來就難以留住人才,再加上衛福部沒把後勤資源系統建立好,常常疊床架屋,遇到問題就開專案解決,沒有通盤性解決問題,才會造成偏鄉依然人力缺乏。

他認為,衛福部應該跟現在的公費生講清楚,其實跟20年前比較起來,現在都會區執業醫生反而工作量更大、報酬較低,因為民國87年以後,健保實施總額預算制,醫療院所可用的醫療費用受到一定額度的限制,造成執業服務量越大,反而稀釋利潤、減少收益,進而反映在醫師薪資上,反之,偏鄉人數少、執業服務量不大,再加上108年衛福部推出偏鄉醫療給付方案,有保障點值,加上特別照護方案,還會加乘,代表這批公費後醫生,受訓完後在偏鄉執業的薪水、工作量,並不會比都會區差,這就是留人的誘因!

他分享,自己原本在都會區與友人合開診所,就是因為健保總額預算制,看診再辛苦也賺不到錢,還要面對競爭壓力,因緣際會來到玉里開業,不但獲得不錯收入,也因為執業環境單純、競爭力低,病患更尊重醫生專業,而找回了醫生尊嚴、醫療糾紛也減少許多,這些都是在偏鄉從醫的優勢。

他認為,偏鄉能否留住人力,下鄉的單位主管心態也是關鍵,這些單位是否將公費生視為重要生力軍、給予合理薪資與資源等,衛福部應在分發時善盡督導責任。

他說,聽聞許多公費生抱怨,服務單位覺得公費生時間到了就會走,所以錢給的少、該有的資源與人力都不給,甚至會用懲罰條款處罰不聽話的人,且任意分配工作、壓榨,根本不重視他們,這些都會影響公費生留下來的意願。

另外,他提到,衛福部是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第二期)給予3校公費生名額,保障公費醫師在醫學中心接受專科訓練、可享正式公職缺、保障合理薪資待遇等,但合約附件的服務簡則卻還是第一期內容,擔憂對新的公費生沒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