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好萊塢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上映後好評不斷,引發話題。這是36年前《捍衛戰士》的續集,而同樣在那個年代,台灣也有部本土熱血棒球漫畫《Young Gungs》引領風騷,書名就是向捍衛戰士致敬,在當時被譽為,台灣唯一能與日本經典籃球漫畫《灌籃高手》匹敵的作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Young Guns》有多紅?1991年發行單行本第一集,到了1998年單行本第八集發行高達10萬本,創下當時台灣漫畫單本最高銷售量,男主角袁建平還擔任光陽機車代言人,推出卡通影帶、電腦遊戲等周邊創作,開啟異業合作先河。還找來當年超紅的偶像團體L.A. Boyz演唱主題曲。

但好景不常,90年代末期,網路時代興起,一方面瓜分了娛樂市場,一方面也助長盜版歪風,漫畫市場逐漸凋零,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市面上只看得到國外的漫畫。

台灣成人漫畫同人創作社團三色坊編輯Haku回憶,「那時候國內市場都被日本漫畫取代,本土漫畫不只真空,甚至是惡名在外,有些本土漫畫家被迫取日本筆名,因為讀者會說他看到華人名字,看到三個字,就不想看了。」

台灣首位在日本發行18禁漫畫單行本的漫畫家猫依光說,90年代末期,大然出版社倒閉,漫畫家出走,留在國內的漫畫家不願再畫商業漫畫,另一方面,台灣漫畫文化又面臨文化入侵危機,被日本的ACG產品、同人誌取代,時至今日,市面上的漫畫九成以上都是日本漫畫,「現在要再彌補這段失落的十年,只能靠不斷創作,看幾十年後能不能再追回來。」

不過Haku認為,同人與商業兩個圈圈並非互相取代,反而能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同人作家自帶粉絲,有些出版社會去同人場挖角作家,協助出版同人作品,會有一定的銷量保證,另一方面,有些同人作家覺得自己找印刷廠、自己銷售,這些瑣事太麻煩,也會找出版社協助,出版社也可能另外再協助異業結合,發行公仔、周邊商品。也有可能是出版社先幫新人出同人誌,累積人氣候再轉商業發行,這些模式都有可能。」

尖端出版行銷業務部/數位行銷祖副理徐祺鈞說,網路世代來臨,對漫畫市場有好有壞,過去大家缺乏娛樂,只要有受歡迎的作品,銷量夠大,就足以養活漫畫家,現在光靠漫畫難以維生,漫畫家都變斜槓,白天還要工作,晚上或假日才能回歸漫畫本業。

專做同人動漫產品為主的買動漫總經理詹強也說,台灣優秀漫畫人才很多,但白天都在工作,可能隱身在遊戲公司擔任美術,下班後才開始創作,但這些優秀作者的同人作品,在同人場販售,都可以賣3、4千本,比起出版社銷售量毫不遜色,且現在印刷廠也接受小量印刷,創作者可以自行決定印幾本,不用擔心印太多滯銷的問題。

Haku也同意,有的創作者只想要印個十幾本,賣完就算了,以前的出版社不願接單,只接受大規模開版複印,現在印刷廠也改變模式,接受小量印刷,入行門檻大幅下降。

網路世代讓網紅不必出道就能變藝人,漫畫家也多了新的推廣媒介,可以先在網路上創作累積人氣,再決定是否創作更多作品,漫畫家的壓力也不再像過去那麼大。Haku說,台灣現在的一線漫畫家,8成到9成有同人經驗,「這世代漫畫家,絕對不能忽略同人。」

時代在變、科技在變。漫畫出版社d/art編輯Snow說,網路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讓宣傳更容易。成人漫畫不太方便公開宣傳,出版社只會在新書發表時公告書訊,沒有人按讚分享也沒關係,粉絲自己會口耳相傳,好康逗相報。

徐祺鈞也笑說,以前買小本的成漫,在書店買書的時候結帳尷尬,要遮遮掩掩,買回家不知道放哪,可能藏在床下,或是把封面撕掉,這都是大家過去的回憶,但現在有了電子書,不用怕遇到店員,也沒什麼人會知道,「晚上夜深人靜不用看A片,直接上網購買,更方便解決需求。」

危機就是轉機。根據文化內容策進院出版的《2021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我國漫畫出版產業整體規模歷年發展趨勢,2015年總營業額曾高達12.6億元,之後逐年衰退,2018年剩10.26億元,2019年更跌破10億元大關,剩9.86億元,2020年繼續衰退,剩9.32億元。

但文策院的報告同樣也提到,2020 年電子漫畫出版種數為2712種,較2019年的1938 種成長 28.54%。此外,2020年僅241種電子漫畫為EP同步發行(電子、紙本同步發行),占全年度電子漫畫 8.89%,但電子限定者有705種,占全年度電子漫畫 26.00%,較 2019 年情況(6.71%)大幅成長。

隨著科技與媒介的轉變,漫畫產業工作者不斷投入與努力,也許我們有機會,重現當年台漫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