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國7月份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19.9%創今年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主因是畢業季導致。官方先前解釋此為「摩擦性失業」,歸咎於求職者個人選擇,網友諷創造新名詞,就可以不算是失業。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自今年2月起每月發布的數據,全國城鎮失業率以及31個大城市的失業率,最高峰落在今年4、5月間,分別為6.1%與6.9%,之後就呈現下降趨勢至今。
但另一方面中國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呈現攀升趨勢,7月份已達19.9%,也是目前為止最高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隨著疫情形勢好轉,經濟逐步恢復,城鎮失業率回歸正常水平。其中,25至59歲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向下,帶動今年7月份整體失業率不升反降。
至於青年失業率方面,隨進入畢業季,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失業率走高。
付凌暉提到,青年人在求職過程中,對就業的期待和市場需求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些都影響青年人就業。
而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也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由於就業結構性矛盾持續顯現,部分領域人才供需脫節、人崗匹配度不高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的現象,國家統計局在今年7月曾提出「摩擦性失業」的解釋。付凌暉表示,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管道在疫情條件下也受到了阻礙。
對於「摩擦性失業」的定義,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歐陽新宜,在今年8月份「展望與探索」月刊撰文指出,「摩擦性失業」指的是求職者在換工作過程中,自願的、暫時的失業狀況,也是求職者與工作空缺無法配合、在職位供需之間產生的摩擦狀況。
歐陽新宜更進一步提到,中國官方特別突出了個人職業選擇矛盾上的「摩擦性失業」問題,「讓人對國家統計局『議題設定』背後原因產生好奇。」
由於「摩擦性失業」強調因個人職涯選擇而導致失業,官方此番說法也一度引起網友熱議,就有微博網友吐槽,「這個解釋很繞口令」,也有人反諷,官方創造這些新名詞,這樣就可以不算是失業。而在本月份國家統計局的新聞發布會中,未見官方再提到「摩擦性失業」一詞。
德國之聲在11日的報導則認為,疫情封控拖累經濟,是造成中國應屆生就業前景黯淡的原因之一。報導中採訪到一位南京大學應屆畢業生陳同學,她表示從今年3月起開始找工作,好不容易通過視訊三輪的面試才錄取,結果卻在4月因為疫情無法進入北京,之後又因為北京疫情擴散,實施嚴厲的封控措施,導致報到時間一延再延,最後公司等不下去,決定重新徵人,「到手的offer就這樣沒了」。
港媒「香港01」也在7月中針對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的報導中發出警訊,強調改革開放40餘年以來的經濟騰飛和國家進步,讓許多年輕人對國家的未來滿懷信心,但由於改革紅利的遞減,階層分化和固化持續加劇,內卷的蔓延,大城市高房價的擠壓,又導致他們對自身前途充滿迷茫。若問題無法解決,「恐影響年輕人的積極性和對於國家的信心。」(實習編輯:何宇軒/唐佩君)111081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另一方面中國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呈現攀升趨勢,7月份已達19.9%,也是目前為止最高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隨著疫情形勢好轉,經濟逐步恢復,城鎮失業率回歸正常水平。其中,25至59歲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向下,帶動今年7月份整體失業率不升反降。
至於青年失業率方面,隨進入畢業季,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失業率走高。
付凌暉提到,青年人在求職過程中,對就業的期待和市場需求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些都影響青年人就業。
而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也在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由於就業結構性矛盾持續顯現,部分領域人才供需脫節、人崗匹配度不高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的現象,國家統計局在今年7月曾提出「摩擦性失業」的解釋。付凌暉表示,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管道在疫情條件下也受到了阻礙。
對於「摩擦性失業」的定義,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歐陽新宜,在今年8月份「展望與探索」月刊撰文指出,「摩擦性失業」指的是求職者在換工作過程中,自願的、暫時的失業狀況,也是求職者與工作空缺無法配合、在職位供需之間產生的摩擦狀況。
歐陽新宜更進一步提到,中國官方特別突出了個人職業選擇矛盾上的「摩擦性失業」問題,「讓人對國家統計局『議題設定』背後原因產生好奇。」
由於「摩擦性失業」強調因個人職涯選擇而導致失業,官方此番說法也一度引起網友熱議,就有微博網友吐槽,「這個解釋很繞口令」,也有人反諷,官方創造這些新名詞,這樣就可以不算是失業。而在本月份國家統計局的新聞發布會中,未見官方再提到「摩擦性失業」一詞。
德國之聲在11日的報導則認為,疫情封控拖累經濟,是造成中國應屆生就業前景黯淡的原因之一。報導中採訪到一位南京大學應屆畢業生陳同學,她表示從今年3月起開始找工作,好不容易通過視訊三輪的面試才錄取,結果卻在4月因為疫情無法進入北京,之後又因為北京疫情擴散,實施嚴厲的封控措施,導致報到時間一延再延,最後公司等不下去,決定重新徵人,「到手的offer就這樣沒了」。
港媒「香港01」也在7月中針對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的報導中發出警訊,強調改革開放40餘年以來的經濟騰飛和國家進步,讓許多年輕人對國家的未來滿懷信心,但由於改革紅利的遞減,階層分化和固化持續加劇,內卷的蔓延,大城市高房價的擠壓,又導致他們對自身前途充滿迷茫。若問題無法解決,「恐影響年輕人的積極性和對於國家的信心。」(實習編輯:何宇軒/唐佩君)11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