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9日正式簽署晶片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生效,美國將投入超過52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用於半導體研發和製造,希望提高美國對中國與其他外國生產者在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外界認為晶片法對赴美設廠的台積電與環球晶可能減少設廠的龐大成本,但也可能面臨「選邊站」的窘境。至於會不會影響台灣半導體的地位?經濟部日前表示「地位不會被動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眾議院日前以243張贊成票對上187張反對票,通過聚焦在國內半導體生產和鼓勵科學研究的「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9日由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生效。其法案相關補貼金額約527億美元、約合台幣1.58兆元,希望藉此提升美國本土製造之晶圓產能,以因應電腦、汽車、醫療設備和軍用晶片的短缺,降低對境外製造商的依賴。

法人解讀,晶片法案順利上路,台積電、環球晶赴美設廠案將可爭取美方補貼,有助緩解美國製造成本高昂的壓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同時也提出「附加限制條款」,就是擬取得美國國家補貼的公司,在獲補助期間不得於中國投資28nm以下製程技術,以確保該法案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競爭力的保護。

外界認為,如此一來,台積電、環球晶將面臨選邊站的窘境。不過台積電之前對外表示,赴美設廠是配合客戶需求所做的決定,強調在美布局不受影響,而董事長劉德音之前接受CNN專訪時也提到,中國市場占了台積電營收10%比重,大多是消費性電子的客戶,似乎是要喊話外界不用擔心。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則四兩撥千金回應,公司要在哪個國家投資,決策原因有很多,包括法規以及評估客戶與市場需求、生產競爭力等商業考量,都是評估要不要投資的關鍵。至於該法案對中國市場的限制,由於相關細節還未出來,在此之前不特別做回應。

而外界關心美國晶片法積極將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會不會影響台灣的半導體關鍵地位?經濟部先前回應,美國是台灣半導體業者最大的客戶,經濟部樂見台灣廠商佈局全球時,能夠得到在地資源挹注。但也強調,台灣業者把先進製程研發製造留在台灣,且台灣半導體擁有完整供應鏈與創新能量,高效率與靈活度都具競爭力,因此認為地位不會被動搖,還能維持世界頂尖。

只是,先不說對台灣的影響,該法案在美國當地也引起一些議論,像是晶片法案雖為半導體企業帶來利多,但與半導體產業的支出規模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超過500多億美元的補助看起來是一筆巨款,但以台積電為例,一年資本支出就來到400至440億美元,美方500多億的補助還要再分給各家廠商,如英特爾、美光、德儀…等,且還得分5年支出,市場認為可能影響力有限。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為防堵中國半導體崛起,美國簽署晶片法只是開始,未來美方是否進一步聯合台灣或南韓的業者展開晶片聯盟大作戰,仍有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