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3)日是傳統節氣「大暑」,這個周末熱到全民有感,民眾才短暫出門就直呼受不了。中央氣象局表示,今、明(23日、24日)兩天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各地氣溫直飆歷史新高,桃園以北、宜蘭、臺東、屏東及花蓮縱谷等地區,有機率發生38度以上高溫,提醒民眾慎防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教「3絕招」自保,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高,車廂如烤箱,切記不可將嬰幼兒、老人、寵物留在車內,千萬別小看高溫威力。
🟡Q1:什麼是熱傷害?
A:熱傷害依據症狀有5種,其中以「熱中暑」最危險,死亡率高達30%以上,相當於每10人中有3人可能死亡。
◾熱痙攣:肌肉強烈抽痛
◾熱水腫:手腳水腫
◾熱暈厥:短暫失去意識
◾熱衰竭:頭暈、嘔吐、視力模糊、改變姿勢時血壓降低
◾熱中暑:體溫40度C以上、意識改變、同熱衰竭症狀
🟡Q2:哪些族群要特別小心「熱傷害」?
A: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過重者(BMI≧24)、服藥者。
國民健康署指出,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病患之外,由於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在陽光曝曬下,容易疏忽補充水分及防曬措施;而過重者的脂肪易產生熱量、阻擋散熱;服藥者若是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影響身體散熱能力,以上族群都要多加留意。
🟡Q3:天氣太熱該怎麼預防中暑?
A:可靠「3絕招」自保: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絕招1:保持涼爽
◾到有空調或通風涼爽的地方
◾穿著輕便、透氣的衣服、太陽眼鏡寬邊帽、用防曬乳
◾加裝窗簾,關掉不必要的電器
◾不可將嬰幼兒、老人、寵物獨自留在車內
📍絕招2:補充水分
◾定時補充水分,每天至少喝8杯白開水(約2000c.c.),若有醫囑限制喝水量,可詢問醫師
◾不喝冰的、甜的與酒精性飲料
◾適量吃蔬果補充水份
📍絕招3:提高警覺
◾使用溫度計監測室內溫度
◾避免在上午10 點到下午2 點之間出門
◾選擇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的時候安排戶外活動
🟡Q4:萬一出現熱傷害症狀該怎麼辦?
A:若是體溫升高、心跳加速、皮膚乾熱變紅,請離開高溫環境、降低體溫、補充加鹽的冷開水。嚴重時會抽筋痙攣、噁心嘔吐、頭暈昏迷、神智混亂、無法流汗,應立即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粉專分享,中醫內科陳沛先醫師建議,盡量避開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外出,這個時間的氣溫較高,最容易讓人中暑。如果必須在這個時間點外出,建議撐傘、戴帽子、穿薄長袖保護眼睛及皮膚,也可在出門前擦防曬用品。
此外,不能等到口渴或流汗過多才開始喝水,此時體內水份已經嚴重不足,建議每1至2小時就要喝幾口水,一天飲水量在暑假要達到1500c.c.至2000c.c.,如果喝水後,小便顏色仍然呈現深黃色,則代表需要增加飲水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熱傷害依據症狀有5種,其中以「熱中暑」最危險,死亡率高達30%以上,相當於每10人中有3人可能死亡。
◾熱痙攣:肌肉強烈抽痛
◾熱水腫:手腳水腫
◾熱暈厥:短暫失去意識
◾熱衰竭:頭暈、嘔吐、視力模糊、改變姿勢時血壓降低
◾熱中暑:體溫40度C以上、意識改變、同熱衰竭症狀
🟡Q2:哪些族群要特別小心「熱傷害」?
A: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戶外工作者/運動員、過重者(BMI≧24)、服藥者。
國民健康署指出,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病患之外,由於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在陽光曝曬下,容易疏忽補充水分及防曬措施;而過重者的脂肪易產生熱量、阻擋散熱;服藥者若是服用利尿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影響身體散熱能力,以上族群都要多加留意。
🟡Q3:天氣太熱該怎麼預防中暑?
A:可靠「3絕招」自保: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絕招1:保持涼爽
◾到有空調或通風涼爽的地方
◾穿著輕便、透氣的衣服、太陽眼鏡寬邊帽、用防曬乳
◾加裝窗簾,關掉不必要的電器
◾不可將嬰幼兒、老人、寵物獨自留在車內
📍絕招2:補充水分
◾定時補充水分,每天至少喝8杯白開水(約2000c.c.),若有醫囑限制喝水量,可詢問醫師
◾不喝冰的、甜的與酒精性飲料
◾適量吃蔬果補充水份
📍絕招3:提高警覺
◾使用溫度計監測室內溫度
◾避免在上午10 點到下午2 點之間出門
◾選擇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的時候安排戶外活動
🟡Q4:萬一出現熱傷害症狀該怎麼辦?
A:若是體溫升高、心跳加速、皮膚乾熱變紅,請離開高溫環境、降低體溫、補充加鹽的冷開水。嚴重時會抽筋痙攣、噁心嘔吐、頭暈昏迷、神智混亂、無法流汗,應立即就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粉專分享,中醫內科陳沛先醫師建議,盡量避開早上10點到下午2點之間外出,這個時間的氣溫較高,最容易讓人中暑。如果必須在這個時間點外出,建議撐傘、戴帽子、穿薄長袖保護眼睛及皮膚,也可在出門前擦防曬用品。
此外,不能等到口渴或流汗過多才開始喝水,此時體內水份已經嚴重不足,建議每1至2小時就要喝幾口水,一天飲水量在暑假要達到1500c.c.至2000c.c.,如果喝水後,小便顏色仍然呈現深黃色,則代表需要增加飲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