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通膨等黑天鵝降臨下,今(2022)年股債市出現劇烈震盪,擁有龐大金融資產的壽險業,因公允價值評價的金融產帳面金額下滑,淨值大舉蒸發,也波及到大股東,原本是潤泰家族「金雞母」的南山人壽,現在卻成了拖油瓶,在淨值大幅縮水之下,大股東潤泰全及潤泰新也面臨淨值保衛戰,甚至距離第2季財報公告不到1個月時間,改變會計政策,進行不動產的資產重估,但能就此化解淨值危機嗎?市場預估美國下半還會繼續升息,壽險淨值減損恐還沒見底,潤泰淨值危機恐怕沒這麼快結束。
為什麼壽險業今年淨值大舉蒸發呢?主要是保險業資金絕大部分來自保戶所繳交保費,為確保保戶權益及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保險業資金運用更要嚴加監督,並落實風險控管,尤其壽險業資產配置以「金融資產」為主,資金運用首重資產負債管理,資產配置以長天期固定收益資產為主,主要是債券,而債券價格對利率敏感度甚高。
今年受到美國持續升息影響,股債市波動劇烈,美國急速升息腳步讓市場出乎意料之外,股債劇烈震盪,壽險業所持有以公允價值評價(市值)的金融資產帳面金額大幅下滑,導致壽險業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減損,但依現行財務報導方式,僅資產面須依公允價值評價,保險負債並未反映此等因素,而所謂「淨值」也就是股東權益,就是資產減去負債,當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減少、負債卻未因此增加之下,淨值就會往下掉。
舉例來說,現在你有資產100萬元,其中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投資股債)30萬,負債20萬元,原本淨值是80萬元,但因股債市跌,金融資產價值掉到剩10萬元,負債則未受影響下,淨值剩下60萬元。不過,由於這些金融資產並未處分掉,等到股匯市場反彈,金融資產價值也會回升,屆時淨值也會上揚,尤其壽險業金融資產大部分是放在債券,只要沒賣掉,到期還是可拿回本金加配息。
就因為今年因通膨、俄烏戰爭、升息等因素影響,國際股市多下跌、債券殖利率大幅彈升,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至5月底,壽險業淨值降至1兆647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8102億元、減幅33%,若與與去年底比較,更已蒸發1兆750億元,市場估計6月還會持續減少。
就6大壽險第1季淨值觀察,依據保險業資訊公開觀測站公告首季財報資料顯示,南山人壽淨值從去年底的5115億元一口氣掉到今年第一季的3235億元最多,光是單季就瞬間蒸發了1880億元;國泰人壽淨值也從去年底的7421億元掉到今年第1季已不到6000億元,單季也直接蒸發了1480億元;富邦人壽淨值則是從6095億元,掉到5124億元,單季亦蒸發近千億元。
為什麼南山淨值下滑這麼多?一般來說,保險公司金融資產大部分會放在固定收益,即債券尤其是美債。由於適用資產面的9號公報在2018年上路,當時壽險公司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資產重分類,主要共有3大類,包括AC、FVOCI、FVPL,後兩者會影響公司淨值,而南山人壽也將大量債券分類到淨值下,即公允價值入其他損益(FVOCI),在降息時,南山人壽淨值確會比別家增加較多,但升息時反應比其他公司大些。此外,從第一季財報也看出,南山人壽海外投資占可運用資金比重有7成,富邦及國泰則只有6成多,也因此,在國際股債市波動劇烈,尤其美股及美債,金融資產帳面價值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不過,壽險業淨值大舉蒸發也已波及到大股東。潤泰集團及寶成集團在2011年合資成立潤成投資,並入主南山人壽,持股約89.55%,也成為南山人壽的母公司,而潤泰全直接或間接持有南山人壽股權約26.62%、潤泰新持有約25.11%,寶成則約18.09%。由於潤泰對南山持股高且有控制權,採「權益法」 認列轉投資損益,安持股比例認列淨值,也因此,當南山人壽淨值大增,潤泰兩家公司淨值也跟著提升,但南山淨值大跌,也會受到影響。
而南山人壽今年首季淨值蒸發1880億元,潤泰全淨值也從去年底的1070億元掉到今年第1季的583億元,單季淨值蒸發了487億元;潤泰新淨值也從去年底1169億元減少到713億元。
壽險業淨值大幅縮水有什麼影響?根據金管會規定,檢視保險業的財務指標有2大項目,第一個就是資本適足率(RBC)不得低於200%法定標準,第一個就是連續2期淨值比不得低於3%。若低於上述法定標準,依照規定必須提出增資等財務改善計畫。過去幾年保險業獲利頻創歷史新高,但今年黑天鵝利空降臨,加上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儘管RBC、淨值比仍符合標準,為防範未然,據金管會6月底所公布,已有5家壽險公司提出增資計畫,資金將在下半年到位,其他部分公司也在積極評估中。
而壽險業前一波淨值低點是出現在2020年3月時,當時疫情爆發釀全球股災,導致壽險業淨值大縮水僅有1兆4625億元。至於南山人壽是否也會面臨增資壓力,就等8月半年報會計師簽證後出爐,看淨值比是否跌破法定標準。
至於因轉投資南山人壽受到牽連的潤泰全及潤泰新也傳出淨值危機,甚至可能踩到下市紅線。根據規規定若上市公司每股淨值低於10元,將被取消信用交易資格,若每股淨值低於5元,將被進一步打入全額交割股,若再掉到3元以下,則股票將遭到分盤交易,採取人工撮合,最壞情況是,若淨值為負數,股票將淪為下市的命運,而潤泰全及潤泰新也因此利空消息,導致股價連兩日跌停。
潤泰雙雄在7月20日也召開重訊記者會表示,與南山關係不是母子公司,在認列股東權益的未實現損失,最多只會認到帳面投資價值為零,不會有淨值歸零,而且公司還有其他長期投資,獲利表現都很好,對營運有加持作用,半年財報還在結算中,大股東絕對會支持,依財會準則,公司不可能下市、淨值也不會變負數,將有一連串措施。
兩家公司也同步宣布將針對不動產進行資產重估,目前不考慮降低潤成持股,因目前表要受到美國升息影響,潤成淨值已降到歷史低點,等到明年若美國景氣好轉或再度降息,公司必須考慮股東最大權益去考量。
但市場傳出其實證交所在7月1日就曾發函給南山人壽大股東潤泰全、潤泰新及寶成3家公司,提醒注意南山人壽債券殖利率攀升造成價格下跌,可能對其財報造成的衝擊,要求應適當處理評價損失,情況確定後要對外公告,而潤泰集團初步回報,以最壞情況提列最大損失,淨值也不會是負數,潤泰全預估最壞情況是每股淨值打到約5元,而潤泰新情況較好一些。
而潤泰雙雄在市場爆出面臨淨值危機恐踩下市紅線時,7月20日才出面召開記者會說明,並改變會計政策,針對投資性不動產進行資產重估,改以公允價值衡量,也被市場質疑會不會後知後覺、動作太慢?加上淨值數字未說明,投資人仍不領情,隔日股價再跌停,認為只是在推託,但審計會計師認為,應該是南山財報仍在結算中,尤其壽險業需較多精算及推敲,現在很多公司財報也都還在結算中,潤泰也是要等到南山結算數字出來才能按比例認列,還要會計師簽核,所以不會那麼快。
至於此時才啟動不動產的資產重估,會計師表示,這本來就是允許的,在8月財報公告前是可以做的,過去有些公司為增加淨值會採用這方式,但也有缺點,一旦採公允價值就要一直用下去,以後不動產賣掉就要用新價格,但不動產不見得會一直漲,在先認列重估增值利益之下,未來處分損益的貢獻就被壓縮,因此不是很多公司願意適用該評價方式,萬不得已才會用。
而潤泰雙雄打算透過不動產資料重估來提高淨值,市場也質疑可以拉抬多少淨值?法人及會計師認為潤泰本就營建為主體,潤泰雙雄手中都有不少不動產,不論是投資還是自用,在這幾年不動產市場表現不錯下,應該對淨值有幫助,但也有人從潤泰全首季財報觀察,持有的投資性不動產,截至3月底帳面金額約23.16億元,公允價值衡量價值41.21億元,市場對能提升公司淨值存疑,而相較之下潤泰新手握投資性不動產較多,公允價值有2、300億元,但最後到底能否救援成功,8月中公告財報就能見真章。
只是,美國聯準會仍在持續升息中,壽險業淨值恐怕還未見底,壽險淨值風暴更已波及到壽險大股東,甚至可能面臨下次危機,金管會面對這次市場黑天鵝造成的亂流不可小覷,而潤泰雙雄即便第2季過關,那第3季呢?恐怕還是要提早因應,才能躲過下市的危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受到美國持續升息影響,股債市波動劇烈,美國急速升息腳步讓市場出乎意料之外,股債劇烈震盪,壽險業所持有以公允價值評價(市值)的金融資產帳面金額大幅下滑,導致壽險業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減損,但依現行財務報導方式,僅資產面須依公允價值評價,保險負債並未反映此等因素,而所謂「淨值」也就是股東權益,就是資產減去負債,當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減少、負債卻未因此增加之下,淨值就會往下掉。
舉例來說,現在你有資產100萬元,其中金融資產帳面價值(投資股債)30萬,負債20萬元,原本淨值是80萬元,但因股債市跌,金融資產價值掉到剩10萬元,負債則未受影響下,淨值剩下60萬元。不過,由於這些金融資產並未處分掉,等到股匯市場反彈,金融資產價值也會回升,屆時淨值也會上揚,尤其壽險業金融資產大部分是放在債券,只要沒賣掉,到期還是可拿回本金加配息。
就因為今年因通膨、俄烏戰爭、升息等因素影響,國際股市多下跌、債券殖利率大幅彈升,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至5月底,壽險業淨值降至1兆647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8102億元、減幅33%,若與與去年底比較,更已蒸發1兆750億元,市場估計6月還會持續減少。
就6大壽險第1季淨值觀察,依據保險業資訊公開觀測站公告首季財報資料顯示,南山人壽淨值從去年底的5115億元一口氣掉到今年第一季的3235億元最多,光是單季就瞬間蒸發了1880億元;國泰人壽淨值也從去年底的7421億元掉到今年第1季已不到6000億元,單季也直接蒸發了1480億元;富邦人壽淨值則是從6095億元,掉到5124億元,單季亦蒸發近千億元。
為什麼南山淨值下滑這麼多?一般來說,保險公司金融資產大部分會放在固定收益,即債券尤其是美債。由於適用資產面的9號公報在2018年上路,當時壽險公司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資產重分類,主要共有3大類,包括AC、FVOCI、FVPL,後兩者會影響公司淨值,而南山人壽也將大量債券分類到淨值下,即公允價值入其他損益(FVOCI),在降息時,南山人壽淨值確會比別家增加較多,但升息時反應比其他公司大些。此外,從第一季財報也看出,南山人壽海外投資占可運用資金比重有7成,富邦及國泰則只有6成多,也因此,在國際股債市波動劇烈,尤其美股及美債,金融資產帳面價值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不過,壽險業淨值大舉蒸發也已波及到大股東。潤泰集團及寶成集團在2011年合資成立潤成投資,並入主南山人壽,持股約89.55%,也成為南山人壽的母公司,而潤泰全直接或間接持有南山人壽股權約26.62%、潤泰新持有約25.11%,寶成則約18.09%。由於潤泰對南山持股高且有控制權,採「權益法」 認列轉投資損益,安持股比例認列淨值,也因此,當南山人壽淨值大增,潤泰兩家公司淨值也跟著提升,但南山淨值大跌,也會受到影響。
而南山人壽今年首季淨值蒸發1880億元,潤泰全淨值也從去年底的1070億元掉到今年第1季的583億元,單季淨值蒸發了487億元;潤泰新淨值也從去年底1169億元減少到713億元。
壽險業淨值大幅縮水有什麼影響?根據金管會規定,檢視保險業的財務指標有2大項目,第一個就是資本適足率(RBC)不得低於200%法定標準,第一個就是連續2期淨值比不得低於3%。若低於上述法定標準,依照規定必須提出增資等財務改善計畫。過去幾年保險業獲利頻創歷史新高,但今年黑天鵝利空降臨,加上接軌新清償能力指標,儘管RBC、淨值比仍符合標準,為防範未然,據金管會6月底所公布,已有5家壽險公司提出增資計畫,資金將在下半年到位,其他部分公司也在積極評估中。
而壽險業前一波淨值低點是出現在2020年3月時,當時疫情爆發釀全球股災,導致壽險業淨值大縮水僅有1兆4625億元。至於南山人壽是否也會面臨增資壓力,就等8月半年報會計師簽證後出爐,看淨值比是否跌破法定標準。
至於因轉投資南山人壽受到牽連的潤泰全及潤泰新也傳出淨值危機,甚至可能踩到下市紅線。根據規規定若上市公司每股淨值低於10元,將被取消信用交易資格,若每股淨值低於5元,將被進一步打入全額交割股,若再掉到3元以下,則股票將遭到分盤交易,採取人工撮合,最壞情況是,若淨值為負數,股票將淪為下市的命運,而潤泰全及潤泰新也因此利空消息,導致股價連兩日跌停。
潤泰雙雄在7月20日也召開重訊記者會表示,與南山關係不是母子公司,在認列股東權益的未實現損失,最多只會認到帳面投資價值為零,不會有淨值歸零,而且公司還有其他長期投資,獲利表現都很好,對營運有加持作用,半年財報還在結算中,大股東絕對會支持,依財會準則,公司不可能下市、淨值也不會變負數,將有一連串措施。
兩家公司也同步宣布將針對不動產進行資產重估,目前不考慮降低潤成持股,因目前表要受到美國升息影響,潤成淨值已降到歷史低點,等到明年若美國景氣好轉或再度降息,公司必須考慮股東最大權益去考量。
但市場傳出其實證交所在7月1日就曾發函給南山人壽大股東潤泰全、潤泰新及寶成3家公司,提醒注意南山人壽債券殖利率攀升造成價格下跌,可能對其財報造成的衝擊,要求應適當處理評價損失,情況確定後要對外公告,而潤泰集團初步回報,以最壞情況提列最大損失,淨值也不會是負數,潤泰全預估最壞情況是每股淨值打到約5元,而潤泰新情況較好一些。
而潤泰雙雄在市場爆出面臨淨值危機恐踩下市紅線時,7月20日才出面召開記者會說明,並改變會計政策,針對投資性不動產進行資產重估,改以公允價值衡量,也被市場質疑會不會後知後覺、動作太慢?加上淨值數字未說明,投資人仍不領情,隔日股價再跌停,認為只是在推託,但審計會計師認為,應該是南山財報仍在結算中,尤其壽險業需較多精算及推敲,現在很多公司財報也都還在結算中,潤泰也是要等到南山結算數字出來才能按比例認列,還要會計師簽核,所以不會那麼快。
至於此時才啟動不動產的資產重估,會計師表示,這本來就是允許的,在8月財報公告前是可以做的,過去有些公司為增加淨值會採用這方式,但也有缺點,一旦採公允價值就要一直用下去,以後不動產賣掉就要用新價格,但不動產不見得會一直漲,在先認列重估增值利益之下,未來處分損益的貢獻就被壓縮,因此不是很多公司願意適用該評價方式,萬不得已才會用。
而潤泰雙雄打算透過不動產資料重估來提高淨值,市場也質疑可以拉抬多少淨值?法人及會計師認為潤泰本就營建為主體,潤泰雙雄手中都有不少不動產,不論是投資還是自用,在這幾年不動產市場表現不錯下,應該對淨值有幫助,但也有人從潤泰全首季財報觀察,持有的投資性不動產,截至3月底帳面金額約23.16億元,公允價值衡量價值41.21億元,市場對能提升公司淨值存疑,而相較之下潤泰新手握投資性不動產較多,公允價值有2、300億元,但最後到底能否救援成功,8月中公告財報就能見真章。
只是,美國聯準會仍在持續升息中,壽險業淨值恐怕還未見底,壽險淨值風暴更已波及到壽險大股東,甚至可能面臨下次危機,金管會面對這次市場黑天鵝造成的亂流不可小覷,而潤泰雙雄即便第2季過關,那第3季呢?恐怕還是要提早因應,才能躲過下市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