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無論是國外還是台灣,在今(2022)年第2季的經濟變動上經歷激烈震盪,情勢陷入混亂,各界藉由觀察具有領先指標意義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來關注景氣翻轉的訊息,不過,PMI到底是什麼?如何從中觀察景氣循環呢?
PMI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中文稱作「採購經理人指數」,是用來衡量某經濟體中,特定行業健康水準的有用指標,是由每個月請企業裡的採購經理填寫問卷,爾後將問卷的調查結果編製而成的指數。
各國負責彙編 PMI 的組織以及劃分的產業別不盡相同,英國是由英國市場數據公司Markit負責發佈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的PMI;美國是由美國供應商協會(ISM)發佈製造業、服務業以及醫院的PMI;台灣則是由國發會以及中經院發布製造業PMI,以及非製造業PMI,英文稱為NMI(Non-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反映外需產業,NMI則反映內需產業;目前國發會和中經院會在每月月初,前3個工作天發布PMI、NMI雙指數。
通常想要判斷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變化的數據,會藉由關注各項經濟指標(Economic Indicators)來觀察景氣發展概況,根據市場價格變動的特性,可將經濟指標歸納成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同時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以及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等3種類別。
如同上述提到,PMI、NMI是用來觀察總體經濟的「領先指標」,能夠提前反映未來的景氣走向或市場的價格變化,由於PMI、NMI發佈的更加及時,所以一般被認為可以替代被列為「同時指標」的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比起GDP,PMI、NMI數據更好反映某經濟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發展水準。
PMI指數最早是由美國ISM開始編撰,台灣目前也是參照其編制方式,編制PMI與NMI指數的項目不同,以PMI為例,每個月企業裡的採購經理所填寫的問卷調查中,會包含十項指標,其中又可簡單歸納成新增訂單、生產、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等5大擴散指標,以及客戶存貨、原料價格、交貨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等5大非擴散指標。企業採購經理人要在問卷中針對上述十項指標的當月狀況回答他們認為是「變好」、「持平」還是「變差」,不過只有5大擴散指標會被納入PMI的計算。
PMI計算後的結果若數字為50,表示與上月相比,相關行業並無變化;若數字大於50,表示相關行業呈現擴張;若數字小於50,表示相關行業有收縮的情形。
至於NMI指數,則以新增訂單、商業活動、人力僱用,以及供應商交貨時間等4項擴散指數編製而成,計算後的指數同樣以50作為分水嶺,大於50指景氣擴張,小於50指景氣緊縮。透過PMI、NMI指數,可觀察一個國家景氣循環的情形,是在復甦、擴張,還是收縮、衰退。
目前國內景氣情形可參考中經院於7月1日所發佈的6月採購經理人指數,6月製造業PMI微幅回升0.1個百分點,來到53.6%,連續第24個月呈現擴張;NMI則回升4.6個百分點至49.7%,已連續3個月呈現緊縮。
此外,中經院也在近日發布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營運展望問卷設計保留PMI、NMI的調查精神,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此次調查指出,與去(2021)年下半年相比,今(2022)年上半年製造業及非製造業的營運狀況以及利潤方面皆不如預期,但中經院預估今年下半年營運狀況有望較上半年好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國負責彙編 PMI 的組織以及劃分的產業別不盡相同,英國是由英國市場數據公司Markit負責發佈製造業、服務業和營建業的PMI;美國是由美國供應商協會(ISM)發佈製造業、服務業以及醫院的PMI;台灣則是由國發會以及中經院發布製造業PMI,以及非製造業PMI,英文稱為NMI(Non-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反映外需產業,NMI則反映內需產業;目前國發會和中經院會在每月月初,前3個工作天發布PMI、NMI雙指數。
通常想要判斷一個國家整體經濟變化的數據,會藉由關注各項經濟指標(Economic Indicators)來觀察景氣發展概況,根據市場價格變動的特性,可將經濟指標歸納成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同時指標(Coincident Indicator)以及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等3種類別。
如同上述提到,PMI、NMI是用來觀察總體經濟的「領先指標」,能夠提前反映未來的景氣走向或市場的價格變化,由於PMI、NMI發佈的更加及時,所以一般被認為可以替代被列為「同時指標」的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比起GDP,PMI、NMI數據更好反映某經濟體的健康狀況以及發展水準。
PMI指數最早是由美國ISM開始編撰,台灣目前也是參照其編制方式,編制PMI與NMI指數的項目不同,以PMI為例,每個月企業裡的採購經理所填寫的問卷調查中,會包含十項指標,其中又可簡單歸納成新增訂單、生產、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等5大擴散指標,以及客戶存貨、原料價格、交貨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等5大非擴散指標。企業採購經理人要在問卷中針對上述十項指標的當月狀況回答他們認為是「變好」、「持平」還是「變差」,不過只有5大擴散指標會被納入PMI的計算。
PMI計算後的結果若數字為50,表示與上月相比,相關行業並無變化;若數字大於50,表示相關行業呈現擴張;若數字小於50,表示相關行業有收縮的情形。
至於NMI指數,則以新增訂單、商業活動、人力僱用,以及供應商交貨時間等4項擴散指數編製而成,計算後的指數同樣以50作為分水嶺,大於50指景氣擴張,小於50指景氣緊縮。透過PMI、NMI指數,可觀察一個國家景氣循環的情形,是在復甦、擴張,還是收縮、衰退。
目前國內景氣情形可參考中經院於7月1日所發佈的6月採購經理人指數,6月製造業PMI微幅回升0.1個百分點,來到53.6%,連續第24個月呈現擴張;NMI則回升4.6個百分點至49.7%,已連續3個月呈現緊縮。
此外,中經院也在近日發布每半年進行一次「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營運展望問卷設計保留PMI、NMI的調查精神,預判未來半年國內外經濟情勢與產業狀況,此次調查指出,與去(2021)年下半年相比,今(2022)年上半年製造業及非製造業的營運狀況以及利潤方面皆不如預期,但中經院預估今年下半年營運狀況有望較上半年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