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作為東南亞國家最重要跨國水系,起源於中國接續繞行至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等地,然而隨著各國興建大壩發電嚴重破壞生態,導致下游流域國家魚源枯竭,負責規範湄公河事務的「湄公河委員會」(MRC)則刻意怪罪全球性氣候變遷,不認為大壩是湄公河魚源枯竭的主因。
湄公河流域過去漁業資源豐沛,然而隨著中國在主湄公河上游(Upper Mekong River Basin,UMB)地區興建超過十個水壩,不論是洩洪或過度攔截河水都導致下游流域水位起伏不定,週期性乾旱影響更為嚴重,更造成替農漁業帶來重要的水與養分的河流「脈衝效應」消失,中南半島仰賴農漁業維生的居民生計遭破壞。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自由亞洲電台等報導,自從上游大壩建立後,湄公河下游能捕獲的魚愈來愈少,有時水位甚至低到人們可以直接徒步橫越河流;當地人表示氣候變遷確實是當地近年乾旱原因之一,但根本主因還是中國與寮國在上游興建水壩發電,導致湄公河流至下游、用於農業與其他用途前,水資源就被上游水壩截走,下游水位變低、缺乏沉澱物,影響生態系統也讓「靠河生活」的居民只能望河興嘆。
南華早報指出,湄公河在2010年以前年漁獲量為230萬公噸,乃全球最大內陸漁業之冠,然而美國國務院早在2012年就呼籲暫停湄公河流域的一系列築壩計畫,如今不僅中國興建11座大壩,寮國也在湄公河有2座,還有7座仍在規劃;負責管理規範湄公河事務的「湄公河委員會」(MRC)原應為此負責,但該委員會卻堅稱,近年乾旱、氣候變遷與其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魚類損失,並不認為上游大壩有所影響。
除了緬甸、中國,其他的流域國家均為「湄公河委員會」的成員國,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與泰國,在2010年前湄公河下游沒有水壩,中國境內的上游水壩數量也較少,眼下湄公河幾乎無魚可捕,泰國東北廊開府某漁村的8成漁民甚至已不再捕魚。
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則承認魚類生物多樣性銳減,但堅稱沒有數據能在「科學上證明」魚類損失或滅絕與水壩有關,然而部分學者專家卻質疑,大壩營運3年以來為何仍無相關魚類監控數據,環保人士也駁斥湄公河無魚是因為乾旱與氣候變遷的說法,指出湄公河漁業復興的阻礙主要還是來自上游大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香港南華早報、自由亞洲電台等報導,自從上游大壩建立後,湄公河下游能捕獲的魚愈來愈少,有時水位甚至低到人們可以直接徒步橫越河流;當地人表示氣候變遷確實是當地近年乾旱原因之一,但根本主因還是中國與寮國在上游興建水壩發電,導致湄公河流至下游、用於農業與其他用途前,水資源就被上游水壩截走,下游水位變低、缺乏沉澱物,影響生態系統也讓「靠河生活」的居民只能望河興嘆。
南華早報指出,湄公河在2010年以前年漁獲量為230萬公噸,乃全球最大內陸漁業之冠,然而美國國務院早在2012年就呼籲暫停湄公河流域的一系列築壩計畫,如今不僅中國興建11座大壩,寮國也在湄公河有2座,還有7座仍在規劃;負責管理規範湄公河事務的「湄公河委員會」(MRC)原應為此負責,但該委員會卻堅稱,近年乾旱、氣候變遷與其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魚類損失,並不認為上游大壩有所影響。
除了緬甸、中國,其他的流域國家均為「湄公河委員會」的成員國,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與泰國,在2010年前湄公河下游沒有水壩,中國境內的上游水壩數量也較少,眼下湄公河幾乎無魚可捕,泰國東北廊開府某漁村的8成漁民甚至已不再捕魚。
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則承認魚類生物多樣性銳減,但堅稱沒有數據能在「科學上證明」魚類損失或滅絕與水壩有關,然而部分學者專家卻質疑,大壩營運3年以來為何仍無相關魚類監控數據,環保人士也駁斥湄公河無魚是因為乾旱與氣候變遷的說法,指出湄公河漁業復興的阻礙主要還是來自上游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