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國際疫情反覆以及俄烏戰事影響,全球通膨壓力升高,各國物價遭到波及,台灣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成長率也創下近14年新高,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以及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邱達生日前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論及未來國內通膨走勢,邱達生預估「台灣通膨高點在6月」,7月、8月的通膨率會逐漸向下,第4季有望掉到3%以下;王健全則說,通膨率是否能順利趨緩,要注意電價轉嫁和蔬菜水果等大宗物資以及能源價格變化。
台灣中油於6月26日宣佈,國內相關汽油、柴油價格調漲,隔日(27日)經濟部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指出,由於國際燃料持續高檔,台電發購電成本負擔過重、造成嚴重虧損,因此決議將電價平均調漲8.4%。台電與中油接連兩天調漲的消息,讓外界認為油電雙漲時代來臨,民眾紛紛憂慮通貨膨脹、荷苞難保。
今年台灣國內通膨率已連續4個月飆破3%,從3月開始,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通膨率依序為3月3.27%、4月3.38%、5月3.39%,6月3.59%,觀察最新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更是創近14年最高,其中外食費年增率達6.38%,也是近14年單月最高,僅食物類的漲幅就貢獻整體通膨率的一半。
中經院王健全表示,主計總處原本預期6月通膨率會走緩,但由於天候不佳,蔬菜水果沒有預期中的盛產,導致價格推升,加上俄烏戰爭尚未結束,所以肉類、蛋類、油價等都還在高點,物價與上個月相比稍稍提升,但他認為,7、8月如果天氣穩定,水果盛產,物價有望下降,加上全球經濟走弱,導致庫存太多,再者,工業原料價格下滑,油價部分也在向下走,「這些都是有利因素」因此對於CPI未來兩個月的走勢趨於正面。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則肯定國際油價高點已過,他預估「台灣通膨高點也在6月」,7月、8月的通膨率會逐漸向下,但有可能仍持續在3%左右,到了第4季,有機會掉到3%以下。
然而,王健全表示,即使6月是台灣通膨的高點,也不會這麼快下降,因為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首先是7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價調漲,雖然產業電漲僅佔營收的0.5%至3.5%,仍要觀察是否有轉嫁的可能;再來,俄烏戰事一直沒有緩解的跡象,所以整個油價、大宗物資、糧食價格趨向悲觀,台灣CPI年增率是3.59%,核心CPI年增率則是2.77%,中間有0.8%的距離是蔬菜水果等大宗物資以及能源的變化,因此各界擔憂的輸入型通膨仍在,「俄烏戰爭沒解除,這0.8%就會一直存在!」
因應國際通膨問題,美國聯準會(Fed)在台灣時間6月16日凌晨宣布調高利率3碼,基準利率升超過1.5%,台灣央行也在當天跟進宣布,調升政策利率半碼及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Fed近日公布的6月決策會議紀錄顯示,官員認為通膨情勢不斷惡化,同時也擔心大眾對Fed改善情況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決策官員幾乎一致支持升息3碼,重申堅定控制物價的決心。
眼看7月美國將持續升息,加上國內通膨率連續4個月飆破3%,外界關心上述因素是否可能會影響央行9月的升息步調?對此,王健全說,9月的央行理事會,照理說要關注7、8月的通膨率,主計總處估的比較樂觀,認為接下來兩個月的通膨率會下降,照此預估來看,央行不見得會強勢升息,「央行第一大任務就是控制物價穩定,經濟成長是比較後面順位的任務」而貨幣政策升息是遞延性的落後指標,一旦通膨上升,缺少控管,很可能像脫韁的野馬,所以他覺得,如果7、8月通膨率持續遠離目標區間,「央行恐加大升息幅度,來打擊通膨上升。」
王健全進一步表示,由於國際資金連動,美台利差會隨著美國的升息幅度而擴大,導致資金外流、台幣貶值,不利於國內控制通膨,因此美國在7月的升息步調,多少會影響台灣央行對於升息的決策,但同樣要考量台灣與美國的通膨程度不同,所以央行必須在利差與國內通膨情形間取得平衡,「央行的判斷有三個基準,第一是國內的通膨情況,第二是國際的升息循環,第三是看國內景氣成長基期。」
根據彭博經濟研究機構對經濟學家最新訪調結果,經濟學家把估計未來一年台灣經濟陷入衰退的機率上調到20%,王健全則認為,衰退要連續兩季GDP負成長,「台灣比較不可能經濟衰退」,但相較去年,台灣經濟下滑的可能性變數多,他說,疫情雖然逐步緩和,但9月若開放國門,會不會再有一波更嚴峻的疫情,仍要持續觀察。
王健全解釋,今年的成長模式與去年不同,去年是靠出口動能,今年要靠內需,所以今年若是有一些報復性消費把內需撐住的話,今年經濟下滑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疫情在9月又開始復發,民間消費占GDP的47%,所以對今年影響又更大,他觀察去年的出口跟投資都在高點,基期比較高,加上目前看來,出口接單量看起來沒那麼強勁,因此今年下半年出口動能恐下滑,「疫情如果管控好,內需就會回來,台灣經濟就可以回升至3.5%以上。」
邱達生也指出,現在看起來民間消費在疫情穩定之後會有機會反彈,至於外需的部分,電子訂單依舊暢旺,但傳產訂單由於國際需求萎縮,而呈現減緩,因此經濟景氣「保4」仍有挑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台灣國內通膨率已連續4個月飆破3%,從3月開始,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通膨率依序為3月3.27%、4月3.38%、5月3.39%,6月3.59%,觀察最新公布的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更是創近14年最高,其中外食費年增率達6.38%,也是近14年單月最高,僅食物類的漲幅就貢獻整體通膨率的一半。
中經院王健全表示,主計總處原本預期6月通膨率會走緩,但由於天候不佳,蔬菜水果沒有預期中的盛產,導致價格推升,加上俄烏戰爭尚未結束,所以肉類、蛋類、油價等都還在高點,物價與上個月相比稍稍提升,但他認為,7、8月如果天氣穩定,水果盛產,物價有望下降,加上全球經濟走弱,導致庫存太多,再者,工業原料價格下滑,油價部分也在向下走,「這些都是有利因素」因此對於CPI未來兩個月的走勢趨於正面。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則肯定國際油價高點已過,他預估「台灣通膨高點也在6月」,7月、8月的通膨率會逐漸向下,但有可能仍持續在3%左右,到了第4季,有機會掉到3%以下。
然而,王健全表示,即使6月是台灣通膨的高點,也不會這麼快下降,因為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首先是7月1日開始實施的電價調漲,雖然產業電漲僅佔營收的0.5%至3.5%,仍要觀察是否有轉嫁的可能;再來,俄烏戰事一直沒有緩解的跡象,所以整個油價、大宗物資、糧食價格趨向悲觀,台灣CPI年增率是3.59%,核心CPI年增率則是2.77%,中間有0.8%的距離是蔬菜水果等大宗物資以及能源的變化,因此各界擔憂的輸入型通膨仍在,「俄烏戰爭沒解除,這0.8%就會一直存在!」
因應國際通膨問題,美國聯準會(Fed)在台灣時間6月16日凌晨宣布調高利率3碼,基準利率升超過1.5%,台灣央行也在當天跟進宣布,調升政策利率半碼及新台幣存款準備率0.25%。Fed近日公布的6月決策會議紀錄顯示,官員認為通膨情勢不斷惡化,同時也擔心大眾對Fed改善情況的能力失去信心,因此決策官員幾乎一致支持升息3碼,重申堅定控制物價的決心。
眼看7月美國將持續升息,加上國內通膨率連續4個月飆破3%,外界關心上述因素是否可能會影響央行9月的升息步調?對此,王健全說,9月的央行理事會,照理說要關注7、8月的通膨率,主計總處估的比較樂觀,認為接下來兩個月的通膨率會下降,照此預估來看,央行不見得會強勢升息,「央行第一大任務就是控制物價穩定,經濟成長是比較後面順位的任務」而貨幣政策升息是遞延性的落後指標,一旦通膨上升,缺少控管,很可能像脫韁的野馬,所以他覺得,如果7、8月通膨率持續遠離目標區間,「央行恐加大升息幅度,來打擊通膨上升。」
王健全進一步表示,由於國際資金連動,美台利差會隨著美國的升息幅度而擴大,導致資金外流、台幣貶值,不利於國內控制通膨,因此美國在7月的升息步調,多少會影響台灣央行對於升息的決策,但同樣要考量台灣與美國的通膨程度不同,所以央行必須在利差與國內通膨情形間取得平衡,「央行的判斷有三個基準,第一是國內的通膨情況,第二是國際的升息循環,第三是看國內景氣成長基期。」
根據彭博經濟研究機構對經濟學家最新訪調結果,經濟學家把估計未來一年台灣經濟陷入衰退的機率上調到20%,王健全則認為,衰退要連續兩季GDP負成長,「台灣比較不可能經濟衰退」,但相較去年,台灣經濟下滑的可能性變數多,他說,疫情雖然逐步緩和,但9月若開放國門,會不會再有一波更嚴峻的疫情,仍要持續觀察。
王健全解釋,今年的成長模式與去年不同,去年是靠出口動能,今年要靠內需,所以今年若是有一些報復性消費把內需撐住的話,今年經濟下滑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疫情在9月又開始復發,民間消費占GDP的47%,所以對今年影響又更大,他觀察去年的出口跟投資都在高點,基期比較高,加上目前看來,出口接單量看起來沒那麼強勁,因此今年下半年出口動能恐下滑,「疫情如果管控好,內需就會回來,台灣經濟就可以回升至3.5%以上。」
邱達生也指出,現在看起來民間消費在疫情穩定之後會有機會反彈,至於外需的部分,電子訂單依舊暢旺,但傳產訂單由於國際需求萎縮,而呈現減緩,因此經濟景氣「保4」仍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