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起床,河道上便熱鬧滾滾,先是四叉貓又去翻柯營的「雙主菜便當」,還在流口水,國民黨發動主攻的「林智堅論文門」又開始延燒。待下午被牙醫折磨完捧著下巴爬回家,網上藍綠兩軍已經打到難分難解。但在我看來,這些攻防僅是今年選戰的前哨戰與泥巴戰,打得對方難看是有的,鞏固己方陣營的效果也是有的,但離大作特作所期望的「一招斃命」,恐怕還差得遠了。
首先是攻擊對象問題。一個大家原本不熟悉的政壇新人,只能仰賴他的學歷、經歷來唬人,因此打他的論文抄襲或個人私德或家產家族,很容易攻破。但對於一個已經擔任過縣市行政首長,有一定知名度與工作成績的老油條而言,這些題目對他只是砸泥巴,根本不痛不癢。蔡英文的論文門,真正開始熱燒是在2019年,當時她已是總統,所以連燒好幾年,還是只有藍營群眾三不五時拿出來酸她,對其支持度毫無影響。李眉蓁的論文門,在她接替韓國瑜補選高雄市長時才被拿出來第一次大做,整個高雄氛圍已是打死韓國瑜和國民黨,於是成了落井下石的那顆石頭,而她卻還是正從井裡往上爬的幼齒級市長候選人。這次經驗使很多藍營人士錯認論文門有致命殺傷力,模仿起來用在桃園。問題是,兩次論文門當事人本身的條件不一樣,總體氛圍不一樣,同樣題目打起來,效果與結果自然不一樣。
其次是危機處理方式。一如工廠失火得靠消防隊來救,論文抄不抄襲這種事,自己是救不了的,那得要學術社群的認證。而且通常本人愈急著辯駁,只會愈救火愈大。李眉蓁論文門時,她的指導教授林德昌沒有出面為其說明,而是將問題丟給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一看抄得太嚴重,立馬正經八百開會評議,判決學位無效。國民黨其他人士看看狀況不對,救無可救,江啟臣、侯友宜、羅淑蕾都勸李眉蓁認錯道歉。就像是消防隊衝去電子廠,卻不敢亂噴水以免引發更多化學品燃爆,燒了也只能讓它燒了,李眉蓁只能自己面對一切責難。
但這次林智堅的論文門,上午林智堅的危機處理記者會喊告喊冤喊栽贓,雖然一樣亂七八糟。但下午他的指導教授陳明通便出面說明兩份論文雷同原因,是取用了同一份資料,同學的謝詞也交互印證。接著中華大學發聲明,也是類似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教授說了一個大家聽得懂,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學術界也不乏先例的故事。除本人以外,最知道整個故事的老大(指導教授與校方),都出面為其護航,把惡意抄襲淡化為論文瑕疵。這就為論文火災開出了防火巷,除非有更關鍵的證據或爆料指控,這把火應該很難再延燒下去。
在這次論文門事件中,林智堅的確受傷不小,但仍不足以致命。論文抄襲是顆狙擊子彈,直指當事人心臟,但人家有穿防彈衣,旁邊還有隨隊醫生給他綁止血帶,一時半刻應該還死不了。一個現任或曾任行政首長的人,能讓他一槍斃命的缺失,必然是關乎公眾利益的重大缺失,或以公謀私的重大弊案。但即使像恩恩案之於侯友宜,市政缺失傷他很重,卻也未能致命。但若接二連三直到選舉,不斷出包出事呢?那就難講了。
換言之,許多政治人物迷信「一槍斃命」,但實際上那種狙殺機會可遇而不可求。能夠「一槍斃命」的攻擊題材,不但本身要有足夠「重量」,證據與材料還得接連不斷,而且發動時機要對,讓對手無法反應、孤立無援、或心理上無法承受。相對於此,不致命卻有殺傷力的攻擊若能持續不斷,速度與密度足夠,小題目不斷死纏爛打,也有大機率讓對手失血而亡,而且過程如同凌遲般緩慢痛苦,至少讓其綁手綁腳,伸展不開。很多時候,這是面對皮粗肉厚,耐打耐操對手時的唯一合理戰法。但這種戰法,綠營很熟悉,藍營卻很陌生,而且藍營群眾缺乏耐心,老想著一槍斃命,打五槍沒打死,常常就放棄了。
最後,時機的選擇是決戰的關鍵要素。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可供參考。「向敵前進快,作戰準備快,突破後擴張戰果快,追擊敵人快」,但發動總攻的時機要「慢」,要沉得住氣,全部就位準備好了再打。綠營打李眉蓁能夠一舉得手,關鍵不是論文,而是從2018敗選,2020總統,2020罷韓以來,已經為這場選舉佈置準備了最少一年半。一旦發動總攻,文宣造勢、網路散播、組織耳語一起上,藍營則根本還沒整合完成。相反的,張善政與林智堅都是空投桃園,地方也都還沒整合完成,現在就算撞得芒果樹花枝亂顫,掉出滿地芒果,張善政也沒那個組織去撿進籃子裡。選舉打仗,是要打「賺」的,不是打「爽」的。時機不成熟的攻擊,就算打得對方滿身是血,自己也沒賺到什麼好處,等對手休養生息一個月恢復元氣,重頭再來,豈不等於在做白工?!
而且從長遠來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昨天的勝利戰法,通常很快會被對手學去,用在下次選戰另一個人身上。更慘的是,政治世界的迴力鏢常常力道加倍,反作用力卻不見得回到同樣痛點。藍營玩蔡英文論文,綠營就去玩李眉蓁論文,然後藍營又來玩林智堅論文,弄得現在寫過論文的政治人物人人自危。民進黨愛打國民黨吃便當,柯P又去打民進黨雙主菜便當,現在則被人拿回來說嘴。說實話,雙主菜便當本算不上是個題目,頂多讓人對民眾黨有便當的場子多點期待,丐幫搶便當把這個黨吃垮,法律上很難起什麼作用?!
所以,大家不必把「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這句話當作鐵律奉行。攻擊者必須有防守者三倍優勢,一份守後方,一份供消耗,第三份才能壓垮對方並鞏固陣地。而且攻擊類型很容易「招式用老」,跳不出「邊際效用遞減律」,第三次打便當或打論文,震盪漣漪鐵定不如以往。把這些成本效益都算清楚,後座力及應付之法早早準備好,如此,攻擊才會是個能賺到甜頭的好生意。
大家都愛看劍宗舞出一片劍花,但那不一定捅得死對手。蹲好馬步,打通任督二脈看似愚魯,卻是真實獲益的基礎。打選舉,一定要把投票日當作決戰之日來倒溯推算,打得早不如打得巧,而且要把對手的回應算在計劃之內,否則殺人不死反成仇,受傷的野獸,反而會變得更可怕。打一場選戰,其實就像在寫一本論文,重點不是戳了對方幾刀?而是整個結構鋪排,邏輯論證,能不能在投票那天發揮作用?那可是個既需要右腦創意,又需要左腦嚴謹排程的技術活兒,需要更嚴密的推算。兵法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此之謂也。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是危機處理方式。一如工廠失火得靠消防隊來救,論文抄不抄襲這種事,自己是救不了的,那得要學術社群的認證。而且通常本人愈急著辯駁,只會愈救火愈大。李眉蓁論文門時,她的指導教授林德昌沒有出面為其說明,而是將問題丟給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一看抄得太嚴重,立馬正經八百開會評議,判決學位無效。國民黨其他人士看看狀況不對,救無可救,江啟臣、侯友宜、羅淑蕾都勸李眉蓁認錯道歉。就像是消防隊衝去電子廠,卻不敢亂噴水以免引發更多化學品燃爆,燒了也只能讓它燒了,李眉蓁只能自己面對一切責難。
但這次林智堅的論文門,上午林智堅的危機處理記者會喊告喊冤喊栽贓,雖然一樣亂七八糟。但下午他的指導教授陳明通便出面說明兩份論文雷同原因,是取用了同一份資料,同學的謝詞也交互印證。接著中華大學發聲明,也是類似故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教授說了一個大家聽得懂,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學術界也不乏先例的故事。除本人以外,最知道整個故事的老大(指導教授與校方),都出面為其護航,把惡意抄襲淡化為論文瑕疵。這就為論文火災開出了防火巷,除非有更關鍵的證據或爆料指控,這把火應該很難再延燒下去。
在這次論文門事件中,林智堅的確受傷不小,但仍不足以致命。論文抄襲是顆狙擊子彈,直指當事人心臟,但人家有穿防彈衣,旁邊還有隨隊醫生給他綁止血帶,一時半刻應該還死不了。一個現任或曾任行政首長的人,能讓他一槍斃命的缺失,必然是關乎公眾利益的重大缺失,或以公謀私的重大弊案。但即使像恩恩案之於侯友宜,市政缺失傷他很重,卻也未能致命。但若接二連三直到選舉,不斷出包出事呢?那就難講了。
換言之,許多政治人物迷信「一槍斃命」,但實際上那種狙殺機會可遇而不可求。能夠「一槍斃命」的攻擊題材,不但本身要有足夠「重量」,證據與材料還得接連不斷,而且發動時機要對,讓對手無法反應、孤立無援、或心理上無法承受。相對於此,不致命卻有殺傷力的攻擊若能持續不斷,速度與密度足夠,小題目不斷死纏爛打,也有大機率讓對手失血而亡,而且過程如同凌遲般緩慢痛苦,至少讓其綁手綁腳,伸展不開。很多時候,這是面對皮粗肉厚,耐打耐操對手時的唯一合理戰法。但這種戰法,綠營很熟悉,藍營卻很陌生,而且藍營群眾缺乏耐心,老想著一槍斃命,打五槍沒打死,常常就放棄了。
最後,時機的選擇是決戰的關鍵要素。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可供參考。「向敵前進快,作戰準備快,突破後擴張戰果快,追擊敵人快」,但發動總攻的時機要「慢」,要沉得住氣,全部就位準備好了再打。綠營打李眉蓁能夠一舉得手,關鍵不是論文,而是從2018敗選,2020總統,2020罷韓以來,已經為這場選舉佈置準備了最少一年半。一旦發動總攻,文宣造勢、網路散播、組織耳語一起上,藍營則根本還沒整合完成。相反的,張善政與林智堅都是空投桃園,地方也都還沒整合完成,現在就算撞得芒果樹花枝亂顫,掉出滿地芒果,張善政也沒那個組織去撿進籃子裡。選舉打仗,是要打「賺」的,不是打「爽」的。時機不成熟的攻擊,就算打得對方滿身是血,自己也沒賺到什麼好處,等對手休養生息一個月恢復元氣,重頭再來,豈不等於在做白工?!
而且從長遠來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昨天的勝利戰法,通常很快會被對手學去,用在下次選戰另一個人身上。更慘的是,政治世界的迴力鏢常常力道加倍,反作用力卻不見得回到同樣痛點。藍營玩蔡英文論文,綠營就去玩李眉蓁論文,然後藍營又來玩林智堅論文,弄得現在寫過論文的政治人物人人自危。民進黨愛打國民黨吃便當,柯P又去打民進黨雙主菜便當,現在則被人拿回來說嘴。說實話,雙主菜便當本算不上是個題目,頂多讓人對民眾黨有便當的場子多點期待,丐幫搶便當把這個黨吃垮,法律上很難起什麼作用?!
所以,大家不必把「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這句話當作鐵律奉行。攻擊者必須有防守者三倍優勢,一份守後方,一份供消耗,第三份才能壓垮對方並鞏固陣地。而且攻擊類型很容易「招式用老」,跳不出「邊際效用遞減律」,第三次打便當或打論文,震盪漣漪鐵定不如以往。把這些成本效益都算清楚,後座力及應付之法早早準備好,如此,攻擊才會是個能賺到甜頭的好生意。
大家都愛看劍宗舞出一片劍花,但那不一定捅得死對手。蹲好馬步,打通任督二脈看似愚魯,卻是真實獲益的基礎。打選舉,一定要把投票日當作決戰之日來倒溯推算,打得早不如打得巧,而且要把對手的回應算在計劃之內,否則殺人不死反成仇,受傷的野獸,反而會變得更可怕。打一場選戰,其實就像在寫一本論文,重點不是戳了對方幾刀?而是整個結構鋪排,邏輯論證,能不能在投票那天發揮作用?那可是個既需要右腦創意,又需要左腦嚴謹排程的技術活兒,需要更嚴密的推算。兵法云:「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此之謂也。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