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張淑伶北京29日電)6月上旬,記者在北京瘋狂地去餐廳吃飯,畢竟北京從4月30日開始就禁止餐館內用,直到6月6日才開放,這是一種補償心理。然後讀到一篇網路文章,叫大家千萬別急著外食,「讓那些忍不住的人把不新鮮的食材先吃掉,我們再去吃。」來不及了,此時嘴裡正嚼著牛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實也不用太懊惱。沒幾天,北京市疫情又反彈,自天堂超市酒吧擴散的疫情從9日開始,6天已新增超過了300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什麼時候又會禁止餐廳內用、不讓娛樂場所營業?誰也沒把握。

「及時行樂」成為疫情時代下的生活哲學,趁能相約時和朋友見面、抓緊時間去看展覽看表演、週末哪怕有點懶也要逼自己出門去沒去過的景點看看;如此看來,吃點多冷凍了一個月的食物又算什麼呢?

台灣在2021年5月應對疫情時,餐廳和咖啡館也曾禁止內用約3個月,對餐飲業者來說是嚴酷的考驗,想必大家都不願再重複這樣的經歷。

到了2022年,病毒變異了,中國應對的政策依然相同,而且是由最高領導人定調。

禁止餐飲內用對於需要約訪、建立人脈的駐點記者來說很不利。每每想要拜訪認識一些師長前輩,對方總是說:「可是餐廳都沒有開啊?」是啊,沒見過面的人總不可能就這樣邀你入家門。

蘇聯時期,人們都在家裡廚房議論時政,這項功能在蘇聯解體後,被日益蓬勃的咖啡館取代了。咖啡館不只是某些人附庸風雅之地,也是文化上的公共空間,這是在餐廳禁止內用後更深的感受。對於在中國這樣一個言論不完全自由的地方,只要不是太高聲闊論,咖啡館的白噪音其實是一種保護。

中國高層明知堅持「動態清零」的爭議很大、民怨很多,所以在宣布政策時都會強調要「統一思想」。然而,大家的思想真的都統一了嗎?民眾不敢公開大肆批評倒是真的。

6月初北京疫情好轉後,文化表演活動也恢復了。有一天從國家大劇院走出來,一路散步,經過一家還亮著燈的小吃店便進去,心想: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支持店家。

小吃店老闆主動提到,疫情影響非常大,他含蓄地說:「咱們國家,嘿,好像跟大家都不一樣啊。」

「現在北京恢復堂食,應該比較好了吧?」我問。

老闆說:「沒有用,全國一盤棋啊!遊客不來,沒有生意。」 這家店位在天安門廣場不遠處,這一帶算是遊客來北京的經典路線區域。

中國有14億人口,自己就相當於好幾個國家的經濟體量了。為了阻止疫情擴散,中國跨省市流動之難,也如同國與國之間一樣。有大學生就哭著控訴,他們為了回家鄉,被迫付高昂隔離費卻待在條件很差的隔離旅館。最近,中國教育部已經規定,不再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學生集中隔離,一定要隔離的話也要免除費用。

所以,這不只是一個相對於往年更安靜的北京、更安靜的上海,也是更安靜而少流動的中國。人少流動,物少流通;賺得錢變少,消費變少;許多中小企業在倒閉邊緣,供應鏈受阻,外商投資信心減弱。

在網上看到一幅隨筆漫畫,兩人一前一後吃力地抬著沉甸甸的轎子,轎子上有好幾個穿著官服的人,圖畫下方寫著:「轎子裡的人正在研究,如何減輕轎夫們的負擔。」其實很多人都認為,當前的困境就是決策者造成的,只是在「統一思想」下不便明說。

對中國人而言,生活中要「講政治」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但是「連經濟都可以不顧了」真的嚇到很多原本不在意社會公平正義、只想好好過日子的普通民眾。上海封城最大的啟示,其實還不在於具體的經濟損失數字,而是讓許多人切身體會自己就是強制政策下的代價,更理解中共政權的本質,這對經常強調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政府、對相信改革開放不會走回頭路的民眾來說,無疑是一記清脆的耳光。

一名北京的學者私下又急又氣地說:「他們(高層)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在哪?」高層官員對於經濟情況不是不心急,近期已加大各種對「過度防疫」的查處,展現出中國式「既要又要還要」的政治要求,在不能挑戰的「動態清零」方針下,努力拉動全國的官僚體系也要顧經濟、防疫要合理。

去年以來,中國媒體多次報導網路大公司降薪、中年被裁員、不得已打6折賣房、房價下跌又付不起房貸想選擇斷供(不付房貸)的故事。當前缺乏信心的社會氛圍,相較於5年前已是大不相同。當時不少年輕人都覺得,這個國家充滿機會,就算工作辛苦,但努力會有收穫。

嚴格來說,不能把一切經濟問題都怪到疫情應對上,中國自身的產業政策、網路企業的發展,乃至中美貿易戰等,近幾年持續影響經濟。但正因為中國已經不是走在經濟高速成長的時候,防疫政策還來倒推一把,特別容易惹動民憤。

只要官方最高層不下令停止清零政策,一切就都在不確定狀態,基層官員和民眾同感迷惘。

目前中國在外交與經濟都面臨挑戰,甚至中共高層還傳出政爭,很多眼睛盯著看,這個龐大的國家接下來會如何。北京一名偏保守的自由派學者認為,要出現能徹底改變中國的某件事,可能性很小;因為中國太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又可以透過「內循環」慢慢消化衝擊。

上海封城及它所代表的疫情管控,是不是中共自己常說要警惕的「黑天鵝」或「灰犀牛」?它也許不會立刻改變中國,但是對人心變化、經濟打擊等各方面的影響,未來會如何滋生,仍值得觀察。(編輯:呂佳蓉)1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