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83年410教改大遊行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讓人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為回應此訴求,教育部開放私人興學及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等,但當時卻未預見少子化的到來,而出現政策盲點、種下高教惡果,如今私校退場爭議多、私校為開發生源導致亂象頻傳,這些爛攤子誰來收?
410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盼紓解升學壓力、讓人人有機會上高中、並提高年輕人進大學的機會,藉此提升全民現代知識的水平。
當時政府為回應此訴求,於民國80年代起,提供稅賦優惠、公有土地興建校舍等,達到鼓勵私人興學的目的,並開放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民國86年起,核准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大學與技職校院的數量也迅速擴增,且這些擴增的數量有很大一部分源於私立專科學校的升格。
我國大專校院從民國80年代120所,一度增至160餘所,大學生數量從民國73年的17萬3千多人,成長到民國96年的112萬人,我國高教也逐步由菁英化邁入普及化,卻造成大學氾濫、低分上大學、學歷貶值、人力供需失調、高學歷失業及學非所用等現象;技職校院則因升格速度過快,配套措施不足,造成教育品質堪憂、原有的技職體制優勢不再、學生素質低落、基層缺工等,整體教育體制的轉型,出現質量不符的狀況。
如今大專校院受到少子化影響,國內生源減少,導致大學招生不足,首當其衝的私校被迫退場,或必須瘦身才能生存,或是強攬境外生續命,卻不時爆出黑工爭議,這些都是當初教育部在訂定教育政策時,未將人口變化等因素納入考量而出現的盲點。
如今大學過剩、私校退場可說是全民共業,日前通過的「私校退場條例」則是為先前政策善後、解決廣設高中大學的歷史共業,但對私校來說恐怕不甚公平,畢竟當年廣設大學、專科升格都是政府政策,現在卻得由私校承擔。就有私校校長、立委疾呼,的確應讓辦學不佳的私校退場,但面對招生不足,公私校應同步減招、各校能依所需調漲學費,以利優質私校存續,教育部應先釐清各大學研究、技術、教學、在地聯結等任務,平衡公私校資源,各校才能發展自身特色。
但高教工會則認為,私校不該從自身短視利益出發,造成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並提出蔡英文總統2012年首次競選總統時曾發布「10年政綱」,其中「教育政綱」訴求擴大高教公共化,盼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但目前公立大學學生數僅占全體的1/3,蔡政府教育政綱跳票,且自2016年執政以來,並未提出具體的高教公共化政策。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則在廣播節目中表示,2、30年前屬於台灣嬰兒潮,每年新生兒約30至40萬名,因此當時高教數量快速擴張,但現今新生兒不到16萬名,學生生源已無法滿足那麼多學校,少子化議題是台灣高教的大挑戰。
他提到,應重新盤整台灣高教政策跟資源,包括面對國際人才競爭,台灣應發展更精緻、具競爭的高教,因此去年推動大學創新條例,鬆綁高教;並透過國際招生提高國內大學生源;對於大學過量、財務或辦學不佳的學校,則要讓它們退場。現階段來說,教育部對於過剩、品質不佳的的學校,得讓其盡早退場,解決高教供過於求的現象;在開闢生源部分,須注意學校轉向國際招生,引發的黑工爭議,教育部應嚴加把關、督察。
以目前台灣的現況看來,我國高教政策混亂,究竟要走向高教公共化,還是協助優質私校存續,莫衷一是,確實應重新盤點政策與資源,包括檢討我國需要多少大專校院、這些學校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瞭解社會產業發展人力需求、如何達到學用一致、高教資源如何分配、辦學彈性是否鬆綁等等,教育部是時候制定總體高教發展的長遠規劃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政府為回應此訴求,於民國80年代起,提供稅賦優惠、公有土地興建校舍等,達到鼓勵私人興學的目的,並開放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民國86年起,核准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大學與技職校院的數量也迅速擴增,且這些擴增的數量有很大一部分源於私立專科學校的升格。
我國大專校院從民國80年代120所,一度增至160餘所,大學生數量從民國73年的17萬3千多人,成長到民國96年的112萬人,我國高教也逐步由菁英化邁入普及化,卻造成大學氾濫、低分上大學、學歷貶值、人力供需失調、高學歷失業及學非所用等現象;技職校院則因升格速度過快,配套措施不足,造成教育品質堪憂、原有的技職體制優勢不再、學生素質低落、基層缺工等,整體教育體制的轉型,出現質量不符的狀況。
如今大專校院受到少子化影響,國內生源減少,導致大學招生不足,首當其衝的私校被迫退場,或必須瘦身才能生存,或是強攬境外生續命,卻不時爆出黑工爭議,這些都是當初教育部在訂定教育政策時,未將人口變化等因素納入考量而出現的盲點。
如今大學過剩、私校退場可說是全民共業,日前通過的「私校退場條例」則是為先前政策善後、解決廣設高中大學的歷史共業,但對私校來說恐怕不甚公平,畢竟當年廣設大學、專科升格都是政府政策,現在卻得由私校承擔。就有私校校長、立委疾呼,的確應讓辦學不佳的私校退場,但面對招生不足,公私校應同步減招、各校能依所需調漲學費,以利優質私校存續,教育部應先釐清各大學研究、技術、教學、在地聯結等任務,平衡公私校資源,各校才能發展自身特色。
但高教工會則認為,私校不該從自身短視利益出發,造成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並提出蔡英文總統2012年首次競選總統時曾發布「10年政綱」,其中「教育政綱」訴求擴大高教公共化,盼達成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但目前公立大學學生數僅占全體的1/3,蔡政府教育政綱跳票,且自2016年執政以來,並未提出具體的高教公共化政策。
教育部長潘文忠日前則在廣播節目中表示,2、30年前屬於台灣嬰兒潮,每年新生兒約30至40萬名,因此當時高教數量快速擴張,但現今新生兒不到16萬名,學生生源已無法滿足那麼多學校,少子化議題是台灣高教的大挑戰。
他提到,應重新盤整台灣高教政策跟資源,包括面對國際人才競爭,台灣應發展更精緻、具競爭的高教,因此去年推動大學創新條例,鬆綁高教;並透過國際招生提高國內大學生源;對於大學過量、財務或辦學不佳的學校,則要讓它們退場。現階段來說,教育部對於過剩、品質不佳的的學校,得讓其盡早退場,解決高教供過於求的現象;在開闢生源部分,須注意學校轉向國際招生,引發的黑工爭議,教育部應嚴加把關、督察。
以目前台灣的現況看來,我國高教政策混亂,究竟要走向高教公共化,還是協助優質私校存續,莫衷一是,確實應重新盤點政策與資源,包括檢討我國需要多少大專校院、這些學校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瞭解社會產業發展人力需求、如何達到學用一致、高教資源如何分配、辦學彈性是否鬆綁等等,教育部是時候制定總體高教發展的長遠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