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是當今最重要的國際議題之一,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今(17)日受國韜環保教育基金會邀約演講「國家淨零排放的發展趨勢」主題時提到,台灣GDP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已成功脫鉤,碳排放密集度也逐年下降,但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努力還是不夠,更表示科技研發以及氣候法制建立等2大治理基礎是重中之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龔明鑫今天於「國韜環保教育基金會成立大會暨碳中和國際論壇」中以「國家淨零排放的發展趨勢」為主題進行演講,他提及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挑戰,全世界已有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去(2021)年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就已表示淨零轉型是全球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並在一年後,也就是今(2022)年3月底,由國發會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

龔明鑫表示,想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須在2030年前積極推動清潔能源技術,並取得巨大創新,同時也取決於各國政府的重視程度,積極聚焦於跨國和跨部會合作、企業投資力道及公民參與。

淨零轉型不僅是對永續環境的信念,在國際上還可能造成經濟上的限制,龔明鑫強調「不是我們說不做,就可以放棄的」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給出的建議中指出,在2030年,碳排消減多來自既有技術,而按照目前技術及條件來看,全球不足以在2050年時達成淨零碳排,必定要從既有的技術上做改變,尤其是技術的提升。

龔明鑫說,事實上,台灣在2005年開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沒什麼增加,大概都停留在2.5萬公噸左右,但是經濟成長(GDP)仍持續上升,一般來說,有些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是GDP成長的代價,但台灣沒有這樣的現象,甚至碳排密集度也逐年下降,從2005年的碳排放密集度為0.72kgCO2e/美元,至2020年已下降為0.43kgCO2e/美元,「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台灣的GDP成長與溫室氣體排放已脫鉤。」

然而,龔明鑫卻認為這樣的努力結果仍然不足以達到2050淨零碳排,「我們只是維持而已,讓排放停留在2.5萬公噸,這樣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再更努力,不單單只是維持而已」當然比起一些亞洲國家,龔明鑫還是很肯定台灣的表現。

他進一步說明,從2022年至2050年,近30年的過程當中,2件事情最重要,第一是科技研發、第二是氣候法制的建立,唯有將2大治理基礎做好,在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策略才會成功。

想要淨零轉型,必定要有淨零技術以及負排放技術,因此龔明鑫覺得科技研發是重中之重,尤其台灣目前的氫能發展技術更要急起直追;至於法制基礎的部分,例如碳定價綠色金融,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送至立法院,若審查通過,未來碳費上的制定就會有法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