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東京11日綜合外電報導)日本政府因應疫情全球大流行嚴控邊境約兩年,終於在6月10日重新開放外國觀光團入境,由於外國旅客還需完成簽證申請等手續,預估最快6月下旬後才能看到外國觀光客人流。
日媒Sponichi Annex報導,日本政府10日重新開放外國觀光客申請簽證,這是從因應COVID-19全球大流行嚴控邊境以來,時隔約兩年再度開放以觀光為目的申請入境,對象包括美、中、韓、台灣等感染風險低的98個國家地區。
雖然6月10日起正式重新開放,但因為這些外國旅客仍必須花時間完成簽證申請等手續,所以預估最快也要在6月下旬後,這些外國觀光客才能陸續入境日本。
日本政府目前允許每天最多2萬人入境,這包括外國觀光團客、外國商務客及返國日本人在內。
各著名觀光景點對重新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都抱持歡迎之意,連在東京都淺草地區,也有不少期待恢復往日熱鬧榮景的聲音。
在淺草當地經營和服出租的50歲業者大友雄介說「真的是期盼已久」,外國人比較喜歡像紅色等華麗顏色,因此因為疫情而一度未在店面展示的華麗和服,10日再度亮相。
大友說,疫情肆虐時營業額一度落到只剩昔日的1成左右,最近則是日本客回流到7成至8成。過去外國客與本國客占比約1比1,生日好的時候一天會有約100位外國客上門,祈禱接下來能重回疫情前活力。
TBS電視台報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10日說,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雖然目標是分階段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還是會根據國內外疫情狀況、主要國家邊境管控狀況等,來做出適當的判斷。
松野對目前重新開放限領隊陪同的外國觀光團入境說,期待透過重新開放訪日客入境,有助恢復地區經濟活力。
時事通信社報導,隨放寬邊境管控,有看法認為確診者可能因此躲過檢疫體制進入日本。專家雖表示,只要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株,對境內疫情影響應該不大,但政府仍有必要視疫情狀況隨時修正檢疫作法。
日本從6月1日起增加每日入境人數上限到2萬人,並根據各國感染風險進行分類,最低風險入境人士甚至可以免篩檢免隔離。日本邊境檢疫確診數已出現快速減少,厚生勞動省表示,5月邊境檢疫每天約檢出48例到142例陽性,但6月2日到10日每天只有5例到19例陽性。
日本關西福祉大學教授勝田吉彰說,邊境檢疫陽性者減少的原因,「不光是陽性者因為邊境鬆綁躲過檢疫,也可能是全球性感染者減少的結果」。
勝田說,政府目前僅限有領隊陪同的團體客入境,作法算慎重,「重新開放觀光客入境應該不會帶來感染擴大風險」但勝田也說,及早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異株做好準備很重要。
厚生勞動省官員說如未來出現新變異株,將可能採取限制流行國家人士入境,或是全數進行檢疫等措施,政府會關注海外動向進行因應。(譯者:黃名璽/核稿:陳亦偉)111061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6月10日起正式重新開放,但因為這些外國旅客仍必須花時間完成簽證申請等手續,所以預估最快也要在6月下旬後,這些外國觀光客才能陸續入境日本。
日本政府目前允許每天最多2萬人入境,這包括外國觀光團客、外國商務客及返國日本人在內。
各著名觀光景點對重新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都抱持歡迎之意,連在東京都淺草地區,也有不少期待恢復往日熱鬧榮景的聲音。
在淺草當地經營和服出租的50歲業者大友雄介說「真的是期盼已久」,外國人比較喜歡像紅色等華麗顏色,因此因為疫情而一度未在店面展示的華麗和服,10日再度亮相。
大友說,疫情肆虐時營業額一度落到只剩昔日的1成左右,最近則是日本客回流到7成至8成。過去外國客與本國客占比約1比1,生日好的時候一天會有約100位外國客上門,祈禱接下來能重回疫情前活力。
TBS電視台報導,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10日說,開放外國觀光客入境雖然目標是分階段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還是會根據國內外疫情狀況、主要國家邊境管控狀況等,來做出適當的判斷。
松野對目前重新開放限領隊陪同的外國觀光團入境說,期待透過重新開放訪日客入境,有助恢復地區經濟活力。
時事通信社報導,隨放寬邊境管控,有看法認為確診者可能因此躲過檢疫體制進入日本。專家雖表示,只要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株,對境內疫情影響應該不大,但政府仍有必要視疫情狀況隨時修正檢疫作法。
日本從6月1日起增加每日入境人數上限到2萬人,並根據各國感染風險進行分類,最低風險入境人士甚至可以免篩檢免隔離。日本邊境檢疫確診數已出現快速減少,厚生勞動省表示,5月邊境檢疫每天約檢出48例到142例陽性,但6月2日到10日每天只有5例到19例陽性。
日本關西福祉大學教授勝田吉彰說,邊境檢疫陽性者減少的原因,「不光是陽性者因為邊境鬆綁躲過檢疫,也可能是全球性感染者減少的結果」。
勝田說,政府目前僅限有領隊陪同的團體客入境,作法算慎重,「重新開放觀光客入境應該不會帶來感染擴大風險」但勝田也說,及早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新變異株做好準備很重要。
厚生勞動省官員說如未來出現新變異株,將可能採取限制流行國家人士入境,或是全數進行檢疫等措施,政府會關注海外動向進行因應。(譯者:黃名璽/核稿:陳亦偉)11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