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廖禹揚首爾27日專電)聯合國安理會今天在中俄否決下,首次未能通過加強制裁北韓案。南韓學者指出,北韓核試及飛彈試驗預期將更加猖獗,推升南韓及日本部署核武的必要性。
美國以北韓恢復試射彈道飛彈為求,推動聯合國加強制裁北韓,包括禁止出口煙草及石油至北韓等,但中國與俄羅斯在26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上否決這項提案,這也是安理會2006年開始制裁北韓後,首次就此議題意見分裂而未能通過。
南韓外交部今天就此指出,北韓持續進行彈道飛彈試射挑釁,並可能強行進行核試驗,多數安理會成員國都贊成加強制裁,最後卻未能通過,南韓政府深表遺憾。
南韓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表示,這是聯合國對北韓制裁案首次被否決,嚴重損害國際社會信任安理會,認為安理會成員國應對北韓違反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及朝鮮半島非核化負起責任。
崔泳杉說,南韓政府將以大多數贊同制裁提案的成員國意見為基礎,持續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促使北韓停止違反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回歸非核化道路。
世宗研究所北韓研究中心主任鄭成長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加強制裁案遭中國及俄羅斯否決,預期之後就算北韓重啟核試,安理會也可能因中俄反對而難以制裁北韓。
鄭成長分析,美俄關係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迅速惡化,在中俄庇護下,北韓很有可能持續進行射程到達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試射,以及為開發核彈頭的第7次、第8次核試。
他指出,美國雖規劃強化擴張遏制能力,但美國所擁有的核武距離南韓相當遠,與北韓近在咫尺的威脅難以相比,在北韓持續開發飛彈及戰術型核武的狀況下,不具核武能力的南韓政府可能愈發遭北韓忽視。
鄭成長認為,為牽制北韓與中俄同盟,美日韓有必要考慮在日韓部署核武的可能性。日本及南韓政府至今都反對在境內部署核武,主要反對原因是在日韓關係僵局下,憂慮對方部署核武可能對本國不利,以及擁核可能面臨安理會的制裁。但鄭成長指出,在中俄反對制裁北韓狀況下,不太可能因同樣原因同意制裁日韓。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是否會容許北韓進行核試仍待觀察。韓聯社報導分析,攸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能3連任的20大會議將在下半年召開,因庇護北韓等行動招致國際社會批判已是負擔,若在因北韓核問題深化周邊國家糾紛,對中國政府而言都是風險因素。
且美國總統拜登日前亞洲行才重申美日韓同盟關係,若北韓真重啟核試,等於是提供美日韓同盟合理的行動理由,牽制北韓同時也可能影響中國,都是中方不樂見狀況。
無論北韓與中俄未來走向為何,南韓中央大學兼任教授全成勳(譯音)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在這次制裁案遭否決後,北韓、中國、俄羅斯同盟對抗美日韓的態勢更加明顯,「這已經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局勢,必須找出此狀態下的生存戰略」。(編輯:韋樞)1110527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南韓外交部今天就此指出,北韓持續進行彈道飛彈試射挑釁,並可能強行進行核試驗,多數安理會成員國都贊成加強制裁,最後卻未能通過,南韓政府深表遺憾。
南韓外交部發言人崔泳杉表示,這是聯合國對北韓制裁案首次被否決,嚴重損害國際社會信任安理會,認為安理會成員國應對北韓違反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及朝鮮半島非核化負起責任。
崔泳杉說,南韓政府將以大多數贊同制裁提案的成員國意見為基礎,持續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促使北韓停止違反安理會決議的行為,回歸非核化道路。
世宗研究所北韓研究中心主任鄭成長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加強制裁案遭中國及俄羅斯否決,預期之後就算北韓重啟核試,安理會也可能因中俄反對而難以制裁北韓。
鄭成長分析,美俄關係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後迅速惡化,在中俄庇護下,北韓很有可能持續進行射程到達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ICBM)試射,以及為開發核彈頭的第7次、第8次核試。
他指出,美國雖規劃強化擴張遏制能力,但美國所擁有的核武距離南韓相當遠,與北韓近在咫尺的威脅難以相比,在北韓持續開發飛彈及戰術型核武的狀況下,不具核武能力的南韓政府可能愈發遭北韓忽視。
鄭成長認為,為牽制北韓與中俄同盟,美日韓有必要考慮在日韓部署核武的可能性。日本及南韓政府至今都反對在境內部署核武,主要反對原因是在日韓關係僵局下,憂慮對方部署核武可能對本國不利,以及擁核可能面臨安理會的制裁。但鄭成長指出,在中俄反對制裁北韓狀況下,不太可能因同樣原因同意制裁日韓。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是否會容許北韓進行核試仍待觀察。韓聯社報導分析,攸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否能3連任的20大會議將在下半年召開,因庇護北韓等行動招致國際社會批判已是負擔,若在因北韓核問題深化周邊國家糾紛,對中國政府而言都是風險因素。
且美國總統拜登日前亞洲行才重申美日韓同盟關係,若北韓真重啟核試,等於是提供美日韓同盟合理的行動理由,牽制北韓同時也可能影響中國,都是中方不樂見狀況。
無論北韓與中俄未來走向為何,南韓中央大學兼任教授全成勳(譯音)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在這次制裁案遭否決後,北韓、中國、俄羅斯同盟對抗美日韓的態勢更加明顯,「這已經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局勢,必須找出此狀態下的生存戰略」。(編輯:韋樞)1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