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跟川普一樣,都是很愛聊的總統,拜登當年在冷酷謹慎的歐巴馬身邊顯得平易近人,常常在造勢場合與支持者一聊就聊到忘我,有時候也喜歡吹牛。但基本上拜登說出來的立場,就是民主黨內的主流風向,連歐巴馬都必須要正視。譬如當年更應該為同婚說話的自由派歐巴馬反而遲疑了,衝在他前面的竟是老白男副手拜登,他倡言要讓同志能擁有「絕對自在」的法定婚姻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拜登的講錯話其實是講實話

儘管拜登算是華府建制派中愛說話、也常說錯話的非典型政治人物,但拜登有一項特質值得注意,他講的話,不管是不是不小心說出來,基本上就是會發生,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直白使然,或者是因為有準確情資所致。譬如他在烏俄戰爭爆發前說了多次:「美國不會直接派兵參與烏克蘭戰爭」,但美國「會盡可能從旁援助」。事後證明,美國的確沒有派兵,但也在戰爭過程中不斷地金援與軍援,更重要的是,間接協助還的確讓烏克蘭有效地抵抗俄羅斯。此外,今年2月27日,拜登說「所有的跡象都顯示俄羅斯就是要打烏克蘭」,當時包括台灣許多「不覺得美國在講真話」的國關學者,都認為美國只是在放煙霧彈。事後證明,俄羅斯的攻擊時程早已被美國國安體系掌握。而拜登的決策縱使常不經意對外透露,也有透露出來的是真實但卻是錯誤的決策。以美國撤兵阿富汗為例,國安顧問蘇利文坦言若再經歷一次,他會以不同方式來處理。關於阿富汗,2021年4月時拜登即決定要撤軍,並且將日期押在8月31日,當時民主、共和兩黨在這段期間內對於美國是否應該在阿富汗駐紮了廿年後貿然撤軍有許多雜音,不管如何,拜登做他說的,在8月31日撤軍。

從這些跡象來看,拜登所吐露的隻字片語,雖然有時會被外界責難為失言,但的確都是在反映現實。前面提及拜登與川普都相當多言,但兩者卻有很大的不同:拜登說了,基本上就是會做,或者正在做,或者接近完成的事情。而川普說了,往往可能根本連個影子都沒有,或者說川普就算還沒說,他也可能先已經做了,這個當然與川普在商場上的權變風格(contingency)有關,當時對付習近平與金正恩相當有效。

三次說要軍事介入台海衝突的拜登

在前述的拜登性格背景之下,拜登從上任以來,總共公開說了三次要軍事保衛台灣。第一次在2021年8月,他告訴ABC新聞網的記者說:他對於保衛北約盟國有神聖的承諾(made a sacred commitment to defend its NATO allies),然後對台灣也適用。第二次是2021年10月,CNN新聞網舉辦一場城鎮會議,有人提及中國正在測試超音速飛彈,並問拜登是否願意保衛台灣(if he could vow to protect Taiwan),拜登的回答是Yes and Yes。然後CNN主播古柏(Anderson Cooper)追問,如果中國打台灣,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拜登的回答是:有,我們有承諾要這樣做(Yes, we have a commitment to do that)。然後就是5月23日拜登與日相岸田文雄在美日峰會後,被記者問到「你因為很明顯的原因,沒有直接涉入烏克蘭衝突,如果同樣因為台海衝突,您是否願意軍事介入以保衛台灣?」拜登的回應為「是的,那是我們做的承諾」。拜登還補充,但我的估計是中國現在要打台灣的機率很小。跟預測烏克蘭戰爭會爆發一樣,似乎拜登再一次有情資顯示中共現在還沒意願或者根本就沒實力對台發動攻擊。對於英文使用敏感的人就會發現,拜登三次一致的用語,都是「承諾」(commitment),這個字包含責任與關係,是相當正式的字眼。美國男女一般交往從約會(dating)走進男女朋友階段,會用commitment。如果再從男女朋友階段走進婚姻,更是commitment。

因此,不管你多麼懷疑美國,一個超級強權、不用討好誰的美國總統,頻繁且一致的使用這個字眼,的確值得深思。尤其國安顧問蘇利文也曾親口說過,台灣跟烏克蘭的情況不一樣,因此如果美國可以協助烏克蘭戰事到這個地步,在美中全力對抗的背景下,台海戰事發生時美國協助台灣到另一個層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戰略清晰讓中共軍力黔驢技窮?

所以,拜登過去三次的公開談話,已經讓內涵空泛的美國一中政策,逐漸顯露出清楚的軍事內裡。當然,有部分要歸功於烏俄戰爭的發生,逼使美國展現在如此頗像台海衝突的情況下,美國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又或許拜登三次的「失言」也是故意的,要看看中共的底線在哪裡?截稿為止,中共的底線來了,拜登才返國門,中俄立即舉辦聯合軍演,隨後又在台海舉辦單獨軍演。就連金小胖也在東北亞試射飛彈。拜登的戰略清晰是讓中共的容忍底線漸露?還是中共的跳腳反應顯示中共內部的維穩出了狀況?近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鬥爭習近平跡象明顯,習是否需要藉由對台強硬以換取黨內威信?一邊是俄羅斯強要烏克蘭不成後的灰頭土臉,另一邊是習近平恫嚇台灣能產生的面子與威信。這兩邊習近平都得考量,他的皇帝夢做的不會太順遂。


●作者: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