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模式、開放自行採檢通報,國內確診黑數持續擴大中,不過共存政策也讓北部醫療量能高度緊繃,醫護比嚴重上升,陷入無止盡的加班,淪為「血汗醫奴」。對此,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林綉珠今(25)日受國民黨立院黨團邀請出席記者會,說明前線狀況及醫院面臨的窘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封來自護理人員的求救訊息,戳破衛福部長陳時中口中醫療量能足夠的國王新衣,完全不顧第一線人員不敢快篩、不敢請假、不敢生病,深怕自己變成陳時中口中「拖垮醫療量能的那個人」,台灣醫護人員在嚴峻疫情之下,成了血汗醫護。

林綉珠在記者會上表示,2020年疫情爆發至今,護理人員全力投入防疫工作,縱使防疫政策一再滾動改變,護理人員也充分配合,今年疫情嚴峻,住院病人都屬於中重症,醫護人員全副防護裝備長時間照顧病患,許多護理人員不敢請假、沒有加薪,還是非常辛苦,很多人至少加班2-3小時,或是乾脆上12小時班,護理同仁從早上7點半到下午2點半都還在病室忙碌,可想見護理需求多高。

對此,林綉珠提出三大訴求,一、盡快推動實施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計畫,病人日常生活照護要有人照顧;二、給予足額健保護理費,提升護理薪資;三、同時啟動護理人力庫,支援醫療院所執行防疫照護。

國民黨團也揭露,台灣醫護人員並沒有確診人數增加而增加人手,反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為了提高醫療量能假象,將護病比拉高到最高15人,將所有防疫工作的壓力,加諸在護理人員身上。記者會同時邀請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林綉珠,說明現階段第一線護理人員所面臨的困境,以及所遭受的不合理待遇,呼籲政府在護病比、照顧費和人力調配上給予最大的支援。

黨團書記長萬美玲表示,疫情急速暴增,醫護人員已瀕臨崩潰,幾乎呈現心力交瘁狀態,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數字顯示,國內護理師和護士執業率約在59.7%,今年5月略減為59.1%。過去長期以來,醫護人力就呈現明顯不足狀況,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無疑更是雪上加霜。萬美玲指出,去年5月份確診人數約在9千人左右,今年從4月份開始,攀升到10萬人,到了5月24日更高達145萬6,334人,是去年同期的100多倍,但是護理人員人力並沒有增加,反而減少,可想而知現職醫護人員的壓力有多麼的大。

萬美玲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函給各縣市衛生局,要求依照現行醫療機構設置標準,將專責病房護病比由1:5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引起第一線醫護人員不滿。陳時中竟說,「稱醫療量能崩潰,是危言聳聽」,他甚至說「台灣醫療量能沒有崩潰,也不缺病床」,這不禁讓懷疑,難道要把一張張病床搬出來計算,就代表醫療量能了嗎?萬美玲質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斷增加硬體,但不增加人力,這算哪門子的醫療量能?

萬美玲表示,政府一再宣稱要與病毒共存,要朝向正常生活,但聽在醫護的耳裡,是多麼令人傷心難過與不堪。醫護人員根本不敢奢求生活正常化,甚至不敢喊累、生病、不敢快篩,一旦喊累、生病甚至確診,就會變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口中「那個讓醫療量能崩潰的那個人」,醫護人員必須承受如此之重的責任。現實是,台灣現在將所有防疫工作壓在第一線醫護人員身上,甚至有人將政治利益壓在醫護人員身上,看似量能、病床沒問題,事實並非如此。

萬美玲表示,根據醫護相關公會所做的統計數字顯示,護理師多照顧一位病人,一個月內病患死亡風險將會提升7%,多照顧到8位病人,病患死亡風險提升到31%,而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北北基桃專責醫院擴增到30%,看似醫療量能充足,卻是國王的新衣,累垮醫護人員,病患權利也跟著一起犧牲,倘若政府不重視醫護面臨崩潰的問題,就是草菅人命。

▲2日深夜11點,仍有大批民眾在急診室外排隊等待篩檢、領取報告。(圖/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臉書)
▲疫情升溫,每日至深夜時間,仍有大批民眾在急診室外排隊等待篩檢、領取報告。(圖/翻攝自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臉書)
醫療體系出身的立委張育美表示,隨著疫情趨向高峰,國內的醫療機構不分規模大小,均積極投入防疫。尤其在確診數攀升後,各層級醫院正以不同的形式照護確診病人,例如有以專科病房收治,也有依醫院空間,劃定獨立區域集中收治。但指揮中心在上週五卻一律將確診病人照護的護病比提高,由原本津貼標準中的1名護理師照護5名確診者,放寬為依據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規定,不同醫院層級分別改為1名護理師在醫學中心照護9人、區域醫院照護12人、地區醫院照護15人。這樣的放寬,顯然是忽略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中規定的護病比,預想的是一般疾病病人,而與COVID病人照護強度與感染管制要求有所不同。拿平時的護病比適用在確診者照護,漠視醫療現場的高壓與負荷,這要護理人員情何以堪?

張育美表示,隨著醫療機構內的醫療人員相繼確診,醫療人力有限的現況下,此時鬆綁護病比規定,如同讓護理人員失去了護病比的保護,承受著更多過勞風險,強烈建議衛福部應該更細膩規定,1名護理人員照顧確診病人的護病比上限,讓不同層級的醫院,都能共同在確診者照護與護理人員負荷間取得平衡。同時應該檢討既有津貼發放標準,現行規定是規定護理人員每「人」每班1萬元,如果1位護理人員照護超過5位確診者,不僅要增加津貼,更應該要加倍發給。畢竟超過負荷後的照護強度,將是呈現倍數增加。

張育美認為,衛福部應該以區域為單位,監測每一區內的醫療人員確診數。例如監測各縣市內確診的醫療人員人數,判斷轄內各家醫院醫院的人力狀況,進而宏觀地做確診病人收治調控;而非像只統計全國的醫療人員確診數,如同借確診數少的縣市,去美化確診數多的縣市。如此才能避免在個別醫院中出現超過醫療量能、血汗醫護的情形。醫療人力是防疫的基石,請指揮中心疼惜基層人力,拋下象牙塔式的決策,與基層人員站在同一線,共同戰勝疫情!

副書記長鄭正鈐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要求專責病房護病比從1比5放寬至醫學中心1比9、區域醫院1比12、地區醫院1比15,看起來是將醫療量能提高,但根本就是「惡質護病比」、「就地合法化」,這根本讓醫護人員變成了血汗醫護,被照顧的病患得到的是非常糟糕的照護品質。根據2013年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的「護理人力及專科護理師制度:願景與挑戰」提到,護理人員數與病人死亡率之間有絕對的關係。

鄭表示,護理人員平均所需照顧的病患從4位增加至6位,病患會增加14%以上的死亡,率若須照顧的病患增加至8人,死亡率更增加至31%,近3成。平均而言,護理人員從照顧4位病患起算,每增加一位須照顧的病患,病患在30天之內的死亡率會增加7%。

鄭正鈐質疑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若按照國衛院說的7%,那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一張公文,就會讓在醫學中心專責病房的病患,在未來30天之內的死亡率提高28%;區域醫院專責病房死亡率提高49%;地區醫院專責病房死亡率提高70%,「這不叫草菅人命什麼叫草菅人命?」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林綉珠今(25)日受國民黨立院黨團邀請出席記者會。(圖/黨團提供)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林綉珠今(25)日受國民黨立院黨團邀請出席記者會。(圖/黨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