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以來的首度亞洲行,先是一改過去「日本優先」政策,第一站先訪韓國,又風風火火宣布正式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出席「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期間還脫口願以武力保衛台灣,種種舉動皆有擴張美國在印太區域影響力的野心,有意與中國抗衡宣示主導地位,不過是否能真能達到美國預期效果,或許仍需時間觀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俄烏戰爭仍是全球關注焦點,本次拜登亞洲行卻也展現了美國對於著眼莫斯科的態度已然轉變。如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逾3個月,儘管國際社會持續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但蒲亭似乎沒有停火打算,美國雖在經濟、人道方面支援烏克蘭,但眼下戰火似乎沒有外溢可能,無論俄烏結果如何,美國必須回防印太,將中國放回施力重點。

既然美國要著眼印太區域,那麼首先選擇拜訪韓國而非日本就有著關鍵意義。以往美國總統訪問韓國的主軸大戲多半是兩韓問題,然而拜登訪韓行程卻並未凸顯朝鮮問題,不僅和民主黨上一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不同,並未前往南北軍事分界線地區(DMZ),就連給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訊息都只有透過媒體說了一聲「哈囉」。

▲美國總統拜登20至21日訪韓,並與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20至21日訪韓,並與韓國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此前金正恩才舉行閱兵大典,宣稱北韓將加速試射飛彈、試驗核武,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雖擺出強硬態度,選前提出購置部署薩德系統、擴大核威懾、加強美日韓三邊關係等,讓外界多加推測拜登來訪將推動韓國加入QUAD,但實際上《韓聯社》卻報導指出美國對接納新成員持謹慎態度。目前暫不考慮接納新成員建立「Quad+」機制。

那麼訪韓用意為何?這就得看「印太經濟框架」當中所提到鞏固科技安全、穩定供應鏈與制定數位原則等方面。由於韓國前任總統文在寅就職期間,韓國整體氛圍較親中,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一個「科技破口」,此次修補破洞將能順利把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如韓國三星、台灣台積電等先進的芯片公司串聯,打造類似「經濟版北約」的組織。

這也是印太經濟框架跟CPTPP等傳統區域經貿集團最大的差異,過去如RCEP、CPTPP等核心皆為「關稅」,然而IPEF目前雖無實質內容,且拜登受限於國內政治因素考量,對稅率調動相當敏感,但此框架所強調的議題正是重塑世界的價值鏈、供應鏈,對經歷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後的世界,這條穩定的供應鏈能起到關鍵作用,再加上北京因嚴格清零政策讓許多外企喪失信心,不少業者有意出走中國,對印太區域國家來說正是張開雙臂歡迎外企的好機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前的態度就是這些國家的最好證明,李顯龍指出新加坡的態度是既加入美國主導的IPEF,也支持中國加入CPTPP,在大國關係間取的平衡也不過度依賴一方。如此一來便能最大化自己的區域參與,也不落入冷戰選邊的兩難。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印太區域國家如何在美中之間維持平衡成為外交難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亞洲行另一個受人關注的焦點還有再度「挺台」,回顧拜登對外發言,多次偏離白宮一貫「戰略模糊」的用語,去年8月阿富汗政府垮台,拜登當時接受美國《ABC》新聞專訪即稱,阿富汗和台灣、韓國及北約性質不同,後者是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實體」;去年10月,拜登參加《CNN》在巴爾的摩舉行的巿民大會,接受民眾提問時,被問及台灣若遭中國攻擊,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時,他也肯定表示「會,我們有承諾要這麼做」;去年11月拜習會後的記者會中,拜登又稱「它(台灣)是獨立的,它要自己做決定」;以上發言過後白宮皆隨即出面表示對台政策不變,但拜登本人卻沒有修正發言,僅重申對台「政策沒有改變」,外界多認為這是為了牽制中國而有意強化的發言,北京方面則多次警告美國不要打「台灣牌」、「以台制華」以免「玩火自焚」。

《華爾街日報》對此則分析指出,拜登此言用意在於向其他國家釋放「美國會干預台海關係」的正面訊息,如此一來如英國、澳洲和日本則可能會加入,大幅提升中國的入侵成本,也讓習近平對於出兵產生猶豫,也不至於徹底觸碰中共紅線。

亞洲行期間,拜登所推銷的「支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正是美國立場證明,對於台海議題,美國皆不脫離「維持現狀」的態度,並有意拉攏盟友踩在共同立場,不過對於更明確地保衛台灣,美方仍無詳細作為,如何在本次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後進一步的達到防範侵略,美國政府仍得仔細評估中國嚇阻情勢與台美在亞洲盟友的防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