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現行 MK 4 的 Ford Focus,若將這次 22.5 年式列算在內,這輛中型 Sedan / Hatchback 所歷經的年式更迭操作,遠比大家預想的還要頻繁。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種類似「擠牙膏」式的配備增列會引來不少爭議,不過,換個角度想,倘若在不更改任何軟硬體配置的情況下任意調漲價格,對於消費者與品牌而言,不就也是另外一種損害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試駕車型為 22.5 年式 Ford Focus Active 任性版,起始售價為 91.8 萬元。
本次試駕車型為 22.5 年式 Ford Focus Active 任性版,起始售價為 91.8 萬元。
像這次 22.5 年式車型,包含本次所試駕的 Active 任性版在內,連同 ST-Line Lommel-X 4D / 5D,均一併配置 12.3 吋全彩液晶智慧多功能儀錶、以及 E-Mirror 電子式後視鏡,並且將三款車型的正式建議售價調漲了 1.9 萬,也是這次車型陣容更新最大的重點;不過,這倒是個人第一次接觸被福特六和歸納在小休旅範疇的 Active 車型,作為現任 Lommel-X 5D 車主的我,也著實好奇 Active 到底能產出多少差異。

此次 22.5 年式更新,並沒有針對造型設計上有任何更動。
此次 22.5 年式更新,並沒有針對造型設計上有任何更動。
先來說說重點吧,12.3 吋全彩液晶智慧多功能儀錶,實際上就是從原本標配在 Focus ST / ST Wagon 移植而來,所以其實這也不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此項配備了。除了數位對比度的顯示質感與清晰度都不俗,Active 車型也按照其標準/節能(省油)/運動/防滑/簡陋(非鋪裝)路面一共五種模式而提供相對應的 UI 介面選擇,但坦白說,這組數位儀錶能夠顯示的資訊與原本的傳統儀錶差異不大,或許在日後的電腦更新、甚或是小改款時能夠有所優化會更為理想。

標準模式介面。
標準模式介面。
節能模式介面。
節能模式介面。
運動模式介面。
運動模式介面。
防滑模式介面。
防滑模式介面。
簡陋(非鋪裝)路面模式介面。
簡陋(非鋪裝)路面模式介面。
除此之外,新年式車型的另一配備增列為 E-Mirror 電子式智慧後視鏡,供應商為 Sony、並取 Starvis IMX290 代號的感光元件模組,在前、後都設置了專屬鏡頭,將畫面投放在後視鏡螢幕上,當然,也同時具備行車記錄器的功能。以試駕當天極為惡劣的天氣狀況來說,顯示影像的清晰度比想像中好不少,且螢幕亮度與角度都可以透過觸控方式來控制;不過倘若是在夜間昏暗的路面狀況下,畫面的呈現品質我們就持保留態度,或許有已經入手使用的車主朋友,也歡迎到我們 2GameSome Facebook / Instagram 私訊、或留言給予我們心得意見!

數位後視鏡透過前、後雙鏡頭的配置來達成,顯示品質不俗。
數位後視鏡透過前、後雙鏡頭的配置來達成,顯示品質不俗。
前置鏡頭收納完整性高,不會影響視野。
前置鏡頭收納完整性高,不會影響視野。
後置鏡頭配於後玻璃內側,四門車型則配置在與停車影像顯示鏡頭相同的位置。
後置鏡頭配於後玻璃內側,四門車型則配置在與停車影像顯示鏡頭相同的位置。
以車體架構來看,Focus Active 與 Focus 其實幾乎完全沒有差異,兩者絕對性的不同,在於懸吊行程的改變,讓Active 比起一般車型還要高上約莫五公分,那麼問題來了,這五公分所造就的差異性是否真有大到可以讓人捨棄一般Sedan / Hatchback 車型而投身其中?

Focus Active 與一般版本式樣車型最大的不同在於大量防刮飾板的配置。
Focus Active 與一般版本式樣車型最大的不同在於大量防刮飾板的配置。
懸吊行程也因應其 Active 的產品定位進而被拉伸,增幅約為五公分。
懸吊行程也因應其 Active 的產品定位進而被拉伸,增幅約為五公分。
車頂行李架亦是 Active 專屬。
車頂行李架亦是 Active 專屬。
Focus Active 整體內裝格局理所當然也與一般車型無異。
Focus Active 整體內裝格局理所當然也與一般車型無異。
除了乘坐感受相同,座椅則為 Active 專屬樣式。
除了乘坐感受相同,座椅則為 Active 專屬樣式。
如同 ST-Line 車型,本車在車門踏板上則已 Active 字樣驗明正身。
如同 ST-Line 車型,本車在車門踏板上則已 Active 字樣驗明正身。
Focus Active 的置物空間並沒有因為其小休旅的設定而有任何擴增。
Focus Active 的置物空間並沒有因為其小休旅的設定而有任何擴增。
試駕當天,我有可以將 Active 開往較屬非鋪裝路面進行實際體驗,透過模式切換,配合循跡電腦的偵測與 1.5 升渦輪動力的高扭矩輸出,加上先天性的車高優勢,本車確實能夠可以在無須擔憂會損害到車體的狀況下偶而在泥濘沙地上玩耍。然而,Focus Active 就架構而言,還是與 Focus 一樣,採完全前輪驅動的配置,萬一遇上真正 off-road 越野級的艱困路面,還是小心避免吧!

比起 ST-Line 的三模式,Focus Active 額外提供兩種與非鋪裝路面相關的駕駛模式。
比起 ST-Line 的三模式,Focus Active 額外提供兩種與非鋪裝路面相關的駕駛模式。
倘若遇到越野級路面,建議還是避開為妙。
倘若遇到越野級路面,建議還是避開為妙。
也之所以,我認為 Focus Active 真正的目標受眾,為「剛取得駕照的新手駕駛」;在實際體驗 Focus Active 時,個人覺得有一項優勢絕對可以使本車成就唯一選擇的利器,那就是「視野」,比起一般車型,Active 的車高能夠給予更讓人安心的駕駛視野,在國內道路間穿梭時也無需像 Lommel-X 車型一般需要隨時警戒路面突起物是否會傷及底盤,上述優勢均為那 5 公分的車高增幅所帶來的價值。

5公分車高增幅優勢並非必須體現在駕駛體感上,視野的優勢也是一環。
5公分車高增幅優勢並非必須體現在駕駛體感上,視野的優勢也是一環。
再者,Focus Active 底盤為多連桿懸吊配置,加上較長行程的懸吊系統,自然也換得更舒適、穩定的行路質感,配合出力不多不少剛剛好的 1.5 升 3 缸體渦輪核心,對於新手駕駛而言,一切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上手,且入主後也可以長期持有,完全不會有「開習慣後覺得底盤動力無法滿足」的問題,加上市場關注度極高的 Level 2 半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也早已列為標配,比起許多同級敵手來說,或許 Focus Active 明顯是「超前部署」的最佳代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