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讓我國兵役是否延長的問題再受討論,《NOWnews今日新聞》於今(14)日舉辦跨世代論壇,邀學生代表與專家、立委對談。是否要將現行役期從4個月恢復成1年?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說,延長役期根本就是劃錯重點,應該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戰略目標,除了軍武配備及訓練,也不可忽視中共對台的「軟性攻擊」,中國輸出的資訊、教育、研究與文化統戰,對青年世代來說,這些透過網路線來傳播的資訊,才是中共最直接的威脅與攻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過去義務役役期最長達3年,2000年後不斷縮短,2008年起義務役役期縮短為1年,2013年開始,1994年後出生役男,只需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但俄羅斯今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至今已將近80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拒不出兵助烏,只對俄施行經濟制裁;遠在8千公里外的台灣,馬上成為全球矚目焦點,「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會是我們的未來嗎?跨世代論壇今天邀黃亭偉、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退役少將于北辰、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討論是否應該再將義務役役期延長。

▲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與談「兵役延長Yes or No? 」跨世代論壇表示,兵役是否延長不應該是首要討論重點,訓練內容才是現在應該審視的國防問題。(圖/NOWnews攝影中心)
▲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與談「兵役延長Yes or No? 」跨世代論壇表示,兵役是否延長不應該是首要討論重點,訓練內容才是現在應該審視的國防問題。(圖/NOWnews攝影中心)
「役期應在9到12個月。」蘇紫雲這麼認為。他說,戰爭已不是像古老冷冰器時代,不會是勞力密集,而是以人員訓練的精實為重,而訓練就需要時間,蘇紫雲說:「就像打球一樣,必須讓肌肉熟練操作過程。」但為了兼顧役男的生涯規劃,不建議役期超過1年。此外,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滑,以未來每年出生人口11萬、男性約6萬人左右,蘇紫雲認為屆時國軍還需要跟警消、國安單位及海巡配合,會是補足人口下滑、提升技術整合的國軍戰力。

蘇紫雲表示,台灣面對中國這個巨大的惡鄰居,需要發揮「不對稱作戰」,我國領土雖比烏克蘭小,但是比較幸運,有台灣海峽作為緩衝,更有條件保護自己,可以利用反艦飛彈將大多數犯台兵力拒止於海上與空中。他認為,我國的國防預算應該增加,國防預算應合理提升至GDP的3%,在這樣預算下,精準彈藥先於載台,後續再調整人力規模,從軍待遇調升也是對軍人的合理尊重,不要用舊的概念認為「軍人就是馬革裹屍」,而是要讓敵人馬革裹屍。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發揮不對稱作戰透過飛彈將犯台兵力拒止於國境之外。(圖/NOWnews攝影中心)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資源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表示,發揮不對稱作戰透過飛彈將犯台兵力拒止於國境之外。(圖/NOWnews攝影中心)
不過于北辰持反對意見。他表示,當兵是非常辛苦、不舒服的事,不能在家看電視、睡到飽,雖然自己當了32年的兵,但對於現在要役期要延長到1年以上,自己非常不贊成。他說,大家聽到「役期延長」議題就引發人身自由被剝奪感,「4個月的兵役我認為足夠,重點是維持與熟悉,這必須要在每一年教召落實」。于北辰以使用步槍為例,4個月的時間摸熟,之後每次教召14天,「你可以再度回憶起如何使用,這就是精實的戰備人員」,他強調役期的時間不在長,而是要精、要心甘情願,如果沒有精神戰力,武裝訓練毫無意義。

于北辰表示,我國現在20萬兵員不是用來完全決戰,職業軍人是要確保從平時轉到戰時的安全,如果要像烏克蘭長期對抗強權,那我國未來全民國防要更落實,包含備役身分之外,還有一些不是軍職身分的人可以補充,從醫護、運輸、生活補給等,跟作戰事務有關的人全部都要納入,完成綜合規畫。

▲于北辰表示,(圖/記者林調遜攝,2022.05.14)
▲于北辰表示,(圖/記者林調遜攝,2022.05.14)
王婉諭則以自己身為不用當兵的女性、母親的身份為出發點,她說:「當戰事發生時,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國家?重點應落在全民國防」,王婉諭說,看著電視裡無數的烏克蘭母親,為戰死的兒子痛徹心扉,她說:「保家衛國不全是軍人職責,應全盤檢討,無法當兵的人有無其他選擇,充實國防知識,力量更大」。

▲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出席跨世代論壇。林調訓攝
▲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出席跨世代論壇。林調訓攝
黃亭偉最後在結語時說,很多青年其實很在意自己能如何協助國家,「如果今天我在學校上課,中共一顆飛彈打過來,那我應該要做什麼?其實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特別是對於高流動的青年族群,戰事可能隨時爆發,在國防編制下,青年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必須認知到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去幫助我們的朋友和親人,在衝突來臨的時候才能夠守護我們的國家。

《NOWnews今日新聞》為匯集青年聲音,開發「CROSSROAD跨世代」倡議平台,並針對行政法規、財政經濟、科技教育、人權正義與永續環保五大領域,供線上網友提案,成案後將秉持媒體職責,以專題新聞呈現問題源頭、推動各種型態的討論活動、更新進度並監督政府。未來會持續舉辦論壇,為青年發聲。

直播請看:

NOWnews 今日新聞粉絲專頁

NOWnews YouTube頻道

跨世代倡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