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防疫策略從清零轉向共存,各級學校的停課標準也不斷進行著「滾動調整」,但每一次的變化,似乎反而造成學校、老師、家長、學生更多的無所適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最新出爐的「九宮格停課」標準,公布當晚就引爆學生社群的激烈反彈,更在NOWnews《跨世代平台》上迅速發起千人連署,要求政府立即檢討,尤其連署下方的學生留言更是精彩:

「只有九宮格內的同學要匡列,是以為國高中生下課都坐在位置上不會走動聊天嗎?」

「所以病毒也會乖乖坐在九宮格內?」

「請問體育課的九宮格要怎麼匡?」

「領營養午餐時也是照九宮格嗎?」

一個號稱「由政府跨部會集思廣益」、「嚴謹參考防疫科學及國際經驗」的停課標準,竟然就這樣,短短一個晚上被國高中生們指出一大堆荒謬不可行之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第一個關鍵問題是,如此脫離國高中生實際狀況的規定,究竟是怎麼訂出來的?

這次的九宮格,並不是防疫政策轉向後的第一次調整停課標準,距離上一次調整已將近一個月。請問這一次的調整,有沒有具體評估這一個月來的缺失和成效?認定九宮格內外染疫風險的科學依據在哪裡?有沒有徵詢過第一線的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們的實際經驗?

哪怕只問過一個國高中生,政府應該就能立刻意識到九宮格是個不切實際的奇葩標準,但政府顯然直到看到千人連署後,才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標準有多脫離現實。

第二個關鍵問題是,停課標準改成九宮格,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

如果主要考量是防疫,按照學生們直白的回饋,顯然這樣不切實際的作法無助於控制染疫風險,畢竟病毒和學生都不會乖乖坐在九宮格內。

如果主要考量是避免影響學校運作,那政府顯然也沒有意識到,全班一次9個人要停課居隔,在這個時代意味著什麼?

依據教育部109學年的統計,國中平均每班27人,9個人要停課居隔,佔了全班的三分之一,其他同學的染疫風險還能算低嗎?班務課務還能正常進行嗎?

相信許多人都看得出來,這套新標準對於疫情和學校上課的想像,其實真的非常過時。

第三個關鍵問題是,這樣的變革能解決過去一個月「各地各校標準不一,作法改來改去」的問題嗎?

面對學生對九宮格的激烈反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和教育部的最新回應是「學校可以視實際情況做規定」。

換句話說,到頭來還是沒有所謂「一致標準」,繼續丟給各校自己規定。所謂的九宮格,看來又是另一個「僅供參考」的停課標準。

國高中的防疫停課標準,從「2班確診就全校停課」,到「1/3班級確診就全校停課」,再到「九宮格停課」,一路以來我們既看不到政府提出有效的科學依據,也看不到政府端出「兼顧上學和防疫」的有效準備。

其實,從停課亂象、醫療量能爆炸到快篩缺貨,都透露出政府所謂「經濟防疫」的政策思維,與其說是「做好準備與病毒共存」,更接近於「無法清零只好跟大家說共存」,所以每一個環節都是且戰且走,被罵了再來想辦法。

於是乎,等醫療量能被塞爆了,政府才開始呼籲大家不要去急診PCR;等大家抱怨買不到快篩了,政府才開始組國家隊及緊急採購;等停課標準造成學校和家長抱怨連連了,政府才開始急著改來改去。

當然,政府目前種種的出狀況,終究會被亡羊補牢,但過程中民眾所要承受的各種焦慮、損失及衝擊,真的是必要的嗎?

我們必須說,政府過去「清零」的表現確實優異,但面對「共存」這個新課題,顯然還有待加強。事實上,要如何與病毒共存,已經有不少國際案例可以參考,真的是時候停止拘泥於過去兩年的榮光,誠懇向國外和民間專家學習如何共存防疫了。

最起碼,請別再端出一個會被國高中生直接打爆的荒唐政策了。


●作者:李兆立/行動時代策略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