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冠疫情升溫,不少幼兒接連染疫,但醫療量能吃緊,醫院人滿為患,許多家長也擔憂不知何時該就醫。對此,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彭純芝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分享就醫警訊與要件,提供家長參考,並強調多喝水、多休息、注意營養的均衡是對抗疾病的不二法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來台灣本土疫情延燒不斷,6歲以下兒童尚無合適疫苗可供接種,讓家長擔心若是染疫,兒童抵抗力差又病程可能發展快速,可能會導致重症甚至死亡。

對此,彭純芝指出,兒童若本身有心臟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免疫功能不全、早產兒、年齡特別小,如3個月大新生兒至1歲以下都可能是感染後產生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所以我們才會一再呼籲,本身有疾病、潛在風險疾病的孩子,一定要給他足夠的保護力」。

彭純芝說明,兒科醫學會有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討論就醫的5個警訊與緊急送醫的6個項目,5個就醫警訊包含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腹痛、超過12小時沒有進食或解尿;緊急送醫的6個條件包含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彭純芝提醒,現在急診人滿為患,家長可以參考這些就醫警訊,不必孩子一發燒就跑急診,也可適度運用各縣市政府的視訊診療,諮詢醫師在非緊急狀況下兒童的病況,再決定是否需要就醫。

若家中有兒童確診,彭純芝建議,家長要保持兒童的舒服、持續觀察疾病變化,多數有症狀的兒童在兩天左右就會開始緩解,這期間多喝水、多休息、注意營養的均衡是大家對抗疾病最重要的不二法則。

彭純芝提到,小兒症狀大多觀察到會發燒,家長可以適當準備退燒常備藥,在知道發燒原因的情況下,幫助孩子退燒,其他的症狀像咳嗽、流鼻水等,其實如果沒有影響睡眠與進食,可隨時間過去慢慢減緩,「其實也不見得要特別靠藥物來止咳、靠藥物來止流鼻水」。

彭純芝進一步分享,家長照護確診兒,可以按照小朋友一般感冒的個人照護習慣,如果覺得症狀並不影響生活作息與吃喝進食,輕微的症狀不需要靠藥物來處理,「大家就陪伴他,讓他能夠安心的在家長的陪伴之下,度過前面兩三天比較不舒服的時候」,並持續確認病情變化有往好的方向走,沒有惡化,就是家長觀察的重點。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