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東南亞深化南海合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5月6日下午3點42分左右,從英國倫敦返回日本東京羽田機場,結束了長達一週短促而密集的國是訪問。從4月29日起,岸田陸續訪問東南亞的印尼、越南、泰國後,在直接前往歐洲訪問義大利與梵蒂岡、接著在前往英國會晤首相強生等,可說成果豐碩。

4月29日是日本的「昭和之日」,紀念昭和天皇的誕辰,日本也從這天起進入所謂「黃金週」大型連休,一直可休到5月8日。對市井小民來說,這段期間是好好規劃出遊的日子,而對於政治領袖來說,則是可暫時放下國內政治,出國訪問的好時機。而就在這短短10天內,日本也進行許多全方位外交佈局。

岸田文雄首先選擇東南亞三國訪問,主要是要鞏固東協友邦的情誼,也要捍衛南海的自由航行權,衛護「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然而,造訪的印尼、越南與泰國等,雖然在聲明中強調會支援烏克蘭物資,卻在聯合聲明中避談對俄國譴責,讓日本在這次東南亞外交中也是相對碰壁。

特別是印尼是今年G20高峰會主辦國,印尼本身並不排斥普丁代表俄國出席,但普丁若出席,勢必會引發其他歐美國家杯葛不出席。岸田文雄造訪印尼,被認為是有當說客意味在,雖然沒有得到印尼正面回應,但兩國還是在南海議題上達成諸多初步協議,包括日本也將支援印尼海上監視等相關設備。而在日本前腳一走,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後腳也來到雅加達拜會,未來印尼動向可持續觀察。

與義英持續強化對俄制裁

而在越南訪問上,雖然越南是傳統共產主義陣營成員,但是近年來日越兩國深化友誼,日本也提供不少輕工業機器與人力訓練協助。這次岸田文雄訪問,越南也表示將援助烏克蘭50萬美金物資,日本並允諾加強越南訓練海上警察及提供相關裝備,未來將近一步強化南海防衛能力。

對於泰國,岸田文雄則是與泰國總理帕拉育簽訂防衛裝備供給協議。在2014年軍事政變後,泰國一度開始急速靠近中國,甚至跟中方簽署潛艦購買合約。但後來因德國不願提供中方引擎,4月初讓購買案告吹後,日方也追緊時機與泰國在軍事防衛上達成新共識,頗有跟中國較勁意味。

隨後岸田也直飛義大利,並與總理德拉吉會面。日義兩國素來交好,在這一次會面中對強化制裁俄國、支援烏克蘭等自然達成共識外,岸田也前往梵蒂岡拜會教宗方濟各,並與其會談30分鐘。教宗對於連結西方宗教世界等具有決定性地影響,兩人一同表示將力促世界無核武,這對來自核災地廣島的岸田來說相當具有意義。

最後岸田則是來到英國,與首相強生進行會談。兩國元首除了就未來自衛隊與英國軍隊互訪的「相互准入協定(RAA)」上達成共識外,也都共同表示要維護台灣海峽的穩定、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等。強生也允諾將全面放寬福島縣食品的進口限制,可說給了岸田政權大禮,岸田也在之後宣布對俄國的新一波制裁。

外務大臣負責中亞

但其實不光是岸田文雄,外務大臣林芳正也在黃金週這段期間訪問哈薩克、烏茲別克等中亞國家,隨後再前往蒙古。由於正逢日本與哈、烏兩國締結邦交30週年、對蒙古也是建交50週年,加上俄國侵略烏克蘭下,日本需要以「民主陣營」代表身份,與該三國重新確認對俄國一致譴責的步調。

不過,由於該三國跟俄國歷史淵源深,又仰賴俄國提供能源,因此林芳正在實際訪問該三國時,雖然傳達譴責俄國的語調,但是該三國的外交部長也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就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下和平解決」的態度,對俄國沒有明確譴責,再度暴露出日本在對其外交上的困難。

然而,就在訪問哈、烏及蒙古三國後,林芳正也於5月6日起連三天前往南太平洋訪問斐濟跟帛琉。這兩國也是長年跟日本相當友好的國家,這次訪問也被認為是日本鞏固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戰略的友邦。在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等締結相關安全合作協議後,未來日本鞏固南太平洋的動向也值得關注。

黨新生代出訪台灣

最後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便是自民黨青年局訪問團前往台灣,依序拜會總統蔡英文及各界正要等行程,蔡總統則是也歡迎台日情誼永存與兩國「善意循環」下,未來將仍將幫助彼此。雖然台日並無外交關係,但透過執政黨的青年機關訪問,某種程度上也達到日本想要的外交效果。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當年年輕時的岸田文雄,也是以自民黨青年局成員的身份數度造訪台灣,並與前總統李登輝相當甚歡。這次自民黨青年局成員們來台後,也即刻前往李登輝的墓祭拜,想必當中也有代為替現任黨總裁岸田文雄傳話,向昔日李登輝對其指教恩情的感謝在內。

而相較之下,被民主國家陣營列為對手的俄國與中國兩國,則是各自被困在烏克蘭的戰場與中國各城市的疫情強迫清零中,大型外交短時間無法動彈下,民主陣營國家也抓緊機會。

今年6月底的G7會談,德國也在預計邀請印度總理莫迪當嘉賓、四方會談也預計邀請韓國以觀察員身份與會,峰會前各成員國勢必加大動作。而日本則是運用黃金週這些日子,完全其全方位外交戰略深化佈局,與歐美等國強化鞏固民主陣營。下半年的外交對壘,勢必會出現民主與獨裁陣營更為兩極較勁的局面在。


●作者:鄭仲嵐/駐日本東京記者。1985年生。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過去任職台灣的電視臺,現定期供稿給BBC中文、德國之聲中文與鳴人堂、關鍵評論網等台灣媒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