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多位醫生及公衛專家皆呼籲,除了加強個人衛生習慣,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也很重要。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召集人陳學聖指出,國內目前運動防護員嚴重不足,而現有醫療院所設立的運動醫學中心,也只有一家醫院是以民眾為服務對象,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規律運動人口比例維持在33%後,就無法突破的原因之一。
陳學聖表示,從2014年開始,台灣每年13歲以上規律運動人口停滯在33%後,就沒有再成長,民眾運動時沒有運動處方與運動傷害防護的知識概念,可能因此受傷也造成醫療成本的增加。體育署曾推算全國規律跑步人口約 205萬人,其中高達七成民眾有運動傷害的經驗。
為了讓民眾正確的運動,能提供民眾運動傷害預防及保健服務的運動防護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惟國內除了學校體育班設有運動防護員,在全台六地區大學或醫院合作對學校運動團隊學生,設立運動傷害防護醫療綠色通道外,政府對全民運動防護作為似乎有待加強。
陳學聖說明,國內目前持有效證照的運動防護員有565名,其中349名(約62%)從事運動防護工作,而從事運動防護工作者中有257名(約74%)服務場所是運動團隊、校園,即多數運動防護員服務對象是運動員。而國內現有醫療院所設立的運動醫學中心,除了澄清醫院以民眾為服務對象之外,其餘皆以運動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如花蓮慈濟、台大、高雄長庚等。
陳學聖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政府應將運動視為抗疫的利器,不僅要鼓勵民眾健身運動,增強自我的免疫力,更應該建構全民運動防護體系。例如:鼓勵現有的運動醫學中心將服務對象擴及一般民眾,以及鼓勵醫院開設運動傷害防護門診,並設立運動處方諮詢中心,培養民眾正確的運動觀念,以及提供運動傷害後的防護及保健的專業諮詢和處置。同時,每年提供一定額度的運動抵用券,民眾可扣抵從事運動的費用或作為運動傷害防護醫療減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民眾正確的運動,能提供民眾運動傷害預防及保健服務的運動防護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惟國內除了學校體育班設有運動防護員,在全台六地區大學或醫院合作對學校運動團隊學生,設立運動傷害防護醫療綠色通道外,政府對全民運動防護作為似乎有待加強。
陳學聖說明,國內目前持有效證照的運動防護員有565名,其中349名(約62%)從事運動防護工作,而從事運動防護工作者中有257名(約74%)服務場所是運動團隊、校園,即多數運動防護員服務對象是運動員。而國內現有醫療院所設立的運動醫學中心,除了澄清醫院以民眾為服務對象之外,其餘皆以運動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如花蓮慈濟、台大、高雄長庚等。
陳學聖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政府應將運動視為抗疫的利器,不僅要鼓勵民眾健身運動,增強自我的免疫力,更應該建構全民運動防護體系。例如:鼓勵現有的運動醫學中心將服務對象擴及一般民眾,以及鼓勵醫院開設運動傷害防護門診,並設立運動處方諮詢中心,培養民眾正確的運動觀念,以及提供運動傷害後的防護及保健的專業諮詢和處置。同時,每年提供一定額度的運動抵用券,民眾可扣抵從事運動的費用或作為運動傷害防護醫療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