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侵烏行動從烏東地區展開,不過在烏克蘭民兵奮力抵抗之下,俄軍戰線遲遲未拿到顯著成果。隨著戰事延燒,台海局勢也被搬上檯面討論。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陳偉華參加台灣印度研究協會5日舉行的「俄烏戰爭下的印太地緣情勢挑戰與展望」會議時指出,在美國將俄烏戰爭長期化的同時,也加深了世界兩極化局勢,而台灣正處於「板塊撞擊處」,未來若台海也同樣發生戰事,台灣要如何動員、部署將會是重中之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俄羅斯總統蒲亭於2月24日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正式啟動侵烏戰爭,隨著戰事持續延燒,陳偉華認為,這場軍事行動的意義已不在於最終將如何以雙方成敗的結局收場。陳偉華引用杜魯門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所著作的《我參與創建新世界》(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指出,美國正在「創建新世界」,而俄烏戰爭提供美國更好的平台。

陳偉華指出,美國正在朝向讓俄烏戰事長期化,這對美國來說利大於弊,因為美國想要透過這場戰爭,將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大強權的手腳全部捆綁在一起,把他們變成生命共同體,進而一同進行打擊。

俄烏戰爭讓美國再次以西方民主陣營領袖身份站在全球面前,將世界鑿刻為兩大國家陣營,並且將民主同盟國家拉近類似冷戰的兩極體系結構當中。陳偉華指出,不僅是全世界,就連台灣也都處於新冷戰的懸崖邊,在走向兩極化的同時,各國必須「選邊站」,已經無法實施避險或是雙邊押注的戰略。

陳偉華引述美國學者米夏摩(John J. Mearsheimer)說法指出,美國必須要對烏克蘭危機承擔主要責任,因為美國撕毀了在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對俄羅斯所有承諾,造成北約東擴已無懸念,而美國正在像斧頭一樣,鑿刻印太地區國際戰略的地緣板塊,台灣被推上兩大集團對抗的戰略前沿。

陳偉華認為,從俄烏戰爭爆發到外界預期戰事結束的2023年底,美國有能力且有高度意願在台海開闢第二戰場,因此美國對於台灣的壓力以及周邊的壓力越來越強,台灣也被推到了「板塊」前面,在戰略層次上,台灣就在撞擊之處。而這對中國而言,也將會施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三任執政時期的外部壓力,推進習近平政權在台灣問題上表態的時間進程。

▲(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謀求第三任任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烏戰爭讓世人見證威權主義對民主國家的安全威脅與日俱增,戰爭本身對於台海情勢也會出現深刻的影響。陳偉華指出美國與中國在南海已經進入「核嚇阻」的軍事戰隊,美國部署的打擊群和反艦飛彈越來越多,而中國在戰場經營上也相當的完整。

陳偉華表示,在俄烏戰爭時,讓裝甲部隊全部癱瘓的是美國支援的精準打擊武器,因此嚇阻性的傳統武器還有非對稱性的傳統武器在戰事中佔有一定地位,例如在近岸部署的反艦飛彈。陳偉華提到,如果解放軍知道,在登陸台灣會有一半的艦隊要面對這種反艦飛彈,他們可能就會猶豫。因此不論是由美國支援還是台灣自己研發,傳統武器跟單兵的精準武器將會是增加台灣內部士氣或是嚇阻的重要角色,但陳偉華也強調,潛艦以及戰機角色地位仍然重要。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當下,《經濟學人》指出,「時間是台灣最寶貴的軍事資產」,戰爭爆發前應該做好國防與外援的準備。雖然台灣有台灣海峽作為阻隔,但同樣也會為外在援助帶來障礙,因為首戰就會將台灣的水域封鎖,不論是補給洋道或是補給線建設都相當困難,建立人道走廊的可能也不高。

陳偉華指出,美國一定會介入台海戰事中,否則就是將第一島鏈打包送給中國,但如何介入才是重點。而在外援到達前,台灣勢必得要單獨奮戰一段時間。根據台灣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今年3月公布的「烏克蘭戰爭與台海安全」民調,有7成受訪者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陳偉華進一步指出,雖然後備動員已經動起來,但台灣必須多加參考烏克蘭在戰事中的做法,來思考未來該如何動員民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