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並沒有預想中的裝甲洪流。

※鋼鐵廠非史達林格勒。

※宣傳的效度會遞減。

新聞

俄羅斯侵略烏蘭已超過2個月,期間許多軍事新聞因雙方打宣傳戰而失真,5月2日流傳已久的基輔之鬼以一敵眾,被烏克蘭軍方證實這不是真的。事實上開戰以來大眾或是被媒體報導的事實,有許多援引戰史案例的現象也不是真的。

※並沒有預想中的裝甲洪流。

第一個現象是裝甲洪流說,這一派的說法源自於冷戰時期歐洲戰場上龐大的蘇聯陸軍實力,當時甚至還有「戰車差距」(Tank Gap)的名詞,冷戰時期的軍事戰略家想定,在沒有使用戰術核武以及蘇聯不計人命的狀況下,現役的華約戰車或許性能上稍弱(待商榷),但能以龐大的戰甲車數量碾壓北約,奔馳在歐洲平原,重現二戰戰車大會戰的景象。以西方81演習為例,當時號稱動員50萬軍隊。

上述想定盤據著整個冷戰時期的北約戰術想定,各國無不極力想方設法的阻止這種裝甲洪流的發生,許多武器的發明也跟裝甲洪流有關,例如新一代戰車(M1)的研發、多管火箭、阿帕契直升機以及陸空整體作戰(Air Land Battle Doctrine)戰術思想等。這種40年前歐洲人的憂慮在蘇聯解體,華約解散後消退。

從1991到2022年,庫存在俄羅斯軍火庫的戰車有無妥善保養,說真的無人知曉。回到俄烏這場戰爭,2月時西方推估進攻烏克蘭俄軍總數20萬,相較冷戰時期兵員數差異甚多,在俄軍受襲的裝甲縱隊內頂多也只能看得出來至多為一個戰車營的規模。

這種認知落差很可能源自於大眾的想像與過往的經驗,當然更多的是源自於宣傳,或是現在時下流行的新銳名詞-認知作戰所致。就軍事實務來說,城鎮作戰運用到戰甲車的機會不多,但俄軍久攻不下基輔是事實,而這個現象跟俄軍戰略目標轉移也有關係。久攻不下基輔後改稱攻打烏東兩省,後續對克里米亞半島東方的馬里烏波爾(Mariupol)、半島西邊的赫爾松(kherson)施壓,用飛彈攻擊奧德薩(Odesa)與西邊的利沃夫(Livi),難道俄羅斯想打長期戰爭、拖垮烏克蘭?

先前俄羅斯確實想一舉輕易攻占烏克蘭,但可沒有說要用大軍碾壓烏克蘭,這要看大軍碾壓說原始出自於那處就知道其真偽。

另一個可能顛覆大眾想像的是亞速鋼鐵廠。

※鋼鐵廠非史達林格勒。

馬里烏波爾的亞速鋼鐵廠久攻不下,後續被大眾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來比擬,只是德蘇角色與現在俄烏角色顛倒。

1942到1943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傷亡慘重甚至有戰史學家認為這是二戰德蘇戰爭的轉捩點,計有9萬德軍投降,不過當時蘇軍的傷亡更加慘重。要用亞速鋼鐵廠比喻史達林格勒有一個問題,亞速鋼鐵廠內究竟有多少烏軍?這因軍事機敏或外媒未報導不得而知,但戰鬥人員不會比二戰多是事實(外電報導2000名)。

▲二戰時期德軍對史達林格勒狂轟濫炸,但最終並未奪下這個都市。(圖/翻攝自德國聯邦檔案局)
▲二戰時期德軍對史達林格勒狂轟濫炸,但最終並未奪下這個都市。(圖/翻攝自維基百科,德國聯邦檔案局)
上述要塞說有一個重點是,這種要塞(假定亞速鋼鐵廠是的話)會吸引大批敵軍來攻或是要塞守軍出擊襲擾敵軍迫使敵軍來攻,依託防禦工事挫敗敵軍,等待可能的援軍前來。然而這種想像在4月22日俄軍宣稱不強攻亞速鋼鐵廠而失效,既然不被視為是要塞,只需於鋼鐵廠周邊設置路障、切斷聯外道路,後續視烏克蘭援軍是否前來救援,伺機殲滅烏克蘭有生戰力,節約俄軍兵力到其他戰場來得划算。

亞速鋼鐵廠的新聞還有另一個觀察重點,外電報載亞速鋼鐵廠佔地11平方公里、地下六層,糧彈不缺等等。然而工廠佔地面積並不等於要塞化(Fortification)面積,這邊要塞化是泛指混擬土厚度、通風過濾、醫藥、食品、彈藥武器屯放、飲水、發電設備等。如果都不具備事實上這種比擬有點問題。

※宣傳的效度會遞減。

上述種種無論是鋼鐵廠要塞說,或是裝甲洪流碾壓說,都在俄烏雙方刻意宣傳與媒體無法查證而失真,最明顯的就是蛇島勇士,開戰初期這些守島士兵壯烈犧牲,後續被俄媒報導是投降。基輔之鬼的新聞也是,初期傳出烏軍戰機以一當十的樣態,後續又說基輔之鬼飛行員戰死,接續更正為基輔之鬼算是所有捍衛烏克蘭飛行員的團體象徵來說項。

這種操作手法有好有壞,好的是在宣傳初期,大家會同仇敵愾的一致對外、促進國民奮鬥意志,缺點是一旦戰事曠日廢時,大眾難免疲乏以及不相信政府公報。當然這只是我們坐在後方,以觀眾角度心態看這場戰爭,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國內,是否會作類似烏克蘭的操作也說不定,畢竟人類在危急存亡之秋,或許也會做出類似的決策吧。

▲每天美國智庫都會發布俄烏戰況讓世人明瞭即時戰況,其中位於克里米亞半島東邊的馬里烏波爾處於易攻難守的樣態。(圖/翻攝自ISW)
▲每天美國智庫都會發布俄烏戰況讓世人明瞭即時戰況,其中位於克里米亞半島東邊的馬里烏波爾處於易攻難守的樣態。(圖/翻攝自ISW)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