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哪些人容易發生?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當中腦黑質核內的多巴胺(dopamine)細胞退化、凋亡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動作障礙。
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約在55歲至60歲之間,65歲以上盛行率約佔1%,80歲以上盛行率為3-4%。目前致病機轉仍未有明確原因,部份研究認為與接觸化學藥品、重金屬有正相關,約有5%-10%屬於家族遺傳性,與特定基因有關。長期接觸農藥、頭部外傷也可能增加罹病風險。
帕金森氏症有哪些症狀? 有哪些治療方式?
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多巴胺神經元持續凋亡後,會引起各種動作障礙症狀。典型症狀包括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最常見的四大症狀合稱為「TRAP」:T(Tremor)是顫抖。R(Rigidity)是僵硬。A(Akinesia)是動作遲緩。P(Postural instability)是步態不穩。
帕金森氏症的病情分期,則依據「Hoehn&Yahr stage」分為1-5期:
第1期:症狀影響身體單側 (如顫抖、僵硬),尚可行走。
第2期:症狀影響身體兩側不影響平衡。
第3期:身體中軸受影響,因平衡系統出問題而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第4期:失能逐漸嚴重,雖可行走或站立,但日常生活需親友協助。
第5期:需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無法自行走動。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是補充腦部的「左多巴胺」,可幫助身體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其他有效治療藥物尚且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抗乙醯膽鹼等藥物。
另外,也有「深腦刺激術」的手術治療,經外科手術將晶片植入大腦,通常適合年齡較輕、症狀明顯、藥物控制不良的患者進行。
帕金森氏症愈走愈慢怎麼辦? 有哪些方式可幫助?
帕金森氏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步態凍結等情況。有相關症狀時,建議進行緩和、柔軟類型的運動,也可練習有氧運動,搭配復健來訓練平衡感,能改善靜止性震顫、手抖等問題。但要避免太激烈的運動訓練。行動不穩的患者可介入輔具,幫助行走並減少跌倒。
除了運動與復健,也可搭配可發射雷射光的陪步器、健走杖或單手杖,幫助起步與動作困難的狀況。在使用輔助型器材前,應先諮詢高齡醫學科或神經科醫師。
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的迴路受影影響,藉由發射雷射光的科技陪步器,可啟動大腦的神經迴路,透過投射至地面的雷射光線,以「視覺刺激」的方式引導步伐,幫助行走更為順暢。
延伸閱讀
快訊/最新「宜蘭」本土足跡曝光
快訊/最新「桃園」本土足跡曝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約在55歲至60歲之間,65歲以上盛行率約佔1%,80歲以上盛行率為3-4%。目前致病機轉仍未有明確原因,部份研究認為與接觸化學藥品、重金屬有正相關,約有5%-10%屬於家族遺傳性,與特定基因有關。長期接觸農藥、頭部外傷也可能增加罹病風險。
帕金森氏症有哪些症狀? 有哪些治療方式?
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多巴胺神經元持續凋亡後,會引起各種動作障礙症狀。典型症狀包括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最常見的四大症狀合稱為「TRAP」:T(Tremor)是顫抖。R(Rigidity)是僵硬。A(Akinesia)是動作遲緩。P(Postural instability)是步態不穩。
帕金森氏症的病情分期,則依據「Hoehn&Yahr stage」分為1-5期:
第1期:症狀影響身體單側 (如顫抖、僵硬),尚可行走。
第2期:症狀影響身體兩側不影響平衡。
第3期:身體中軸受影響,因平衡系統出問題而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第4期:失能逐漸嚴重,雖可行走或站立,但日常生活需親友協助。
第5期:需長期臥床或坐輪椅,無法自行走動。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是補充腦部的「左多巴胺」,可幫助身體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其他有效治療藥物尚且包括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抗乙醯膽鹼等藥物。
另外,也有「深腦刺激術」的手術治療,經外科手術將晶片植入大腦,通常適合年齡較輕、症狀明顯、藥物控制不良的患者進行。
帕金森氏症愈走愈慢怎麼辦? 有哪些方式可幫助?
帕金森氏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步態凍結等情況。有相關症狀時,建議進行緩和、柔軟類型的運動,也可練習有氧運動,搭配復健來訓練平衡感,能改善靜止性震顫、手抖等問題。但要避免太激烈的運動訓練。行動不穩的患者可介入輔具,幫助行走並減少跌倒。
除了運動與復健,也可搭配可發射雷射光的陪步器、健走杖或單手杖,幫助起步與動作困難的狀況。在使用輔助型器材前,應先諮詢高齡醫學科或神經科醫師。
由於神經傳導物質的迴路受影影響,藉由發射雷射光的科技陪步器,可啟動大腦的神經迴路,透過投射至地面的雷射光線,以「視覺刺激」的方式引導步伐,幫助行走更為順暢。
延伸閱讀
快訊/最新「宜蘭」本土足跡曝光
快訊/最新「桃園」本土足跡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