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112:116輸給波士頓塞爾提克,布魯克林籃網成為首輪唯一一個被橫掃的球隊。如果以陣容來看,這樣的結果當然讓人驚愕,但是以他們的戰績和取得的種子順位,似乎又沒那麼讓人意外。
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支球隊以低於第6種子的順位奪冠,這是有原因的。無論陣容多麼豪華,球隊需要例行賽來備戰,幫助球員進入到最佳狀態,同時進行磨合、找到彼此最佳的配合方式,而成果會呈現在戰績上。
籃網這一季從一開始就缺乏配合,Irving因沒打疫苗缺席比賽,讓球隊承擔著極大的輪換壓力;James Harden不滿戰術方針和使用方式,因此決心離隊,在交易截止日前被送到76人;然後是Kevin Durant的傷病和疲勞。最終必須要通過附加賽來爭取季後賽資格,說明了他們並不在最佳狀態。
和以一波26勝6敗的高潮衝上東區第2的塞爾提克不同,籃網處於一個陣容不理想,且球員彼此不熟悉的狀態下展開季後賽。這和去年因傷病而輸給密爾瓦基公鹿的是兩支完全不同的球隊。
籃網有很多籃球上的問題,他們沒有能大量使用小球陣容的本錢,卻又必須要這麼打;上賽季鋒線主力的流失,換回來的是矮小的射手。在這一輪系列賽,他們的團隊命中率並不落於下風,但是體型限制所帶來的籃板劣勢,以及獲得球權的差距,成為了勝負分野。可是,這只能說明籃網為什麼輸掉了系列賽,卻不能說明他們為什麼被橫掃。
本輪系列賽前3戰打完,籃網除了Durrant和Irving之外,剩下7名球員的命中率都高於5成,有4名球員三分球命中率高於5成,有4人得分上雙或接近上雙。而那3場比賽他們分別以1分、7分、6分輸掉,完全有機會靠團隊贏下來。甚至在今天這一場比賽中,籃網替補球員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Seth Curry得到23分,Blake Griffin和Goran Dragic也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最終只輸4分。
那麼為什麼Durant和Irving沒辦法做好轉移球,把空檔製造給隊友——就如同他們在騎士和勇士所做得那樣——讓其他人去得到足夠的分數去贏下比賽呢?因為他們壓根就沒那麼想過。
這支球隊之所以能夠組建起來,就是由兩名球員想要合作的意願作為基礎,也因此球星的意志決定了它該如何運轉。而KD和KI正好是籃球史上最自我、多疑、敏感的球員。
Durant認為體系在季後賽關鍵戰時是不堪大用的,而Irving則認為他們不必被任何人執教。這兩點都很好的反應在這輪系列賽上,Steve Nash除了最後一戰之前,沒有——或是說不能——任何大的調度或改變。當Durant在場上投出一顆21呎的長距離勉強出手時,他的隊友就站在另一個角落舉著雙手高叫。
這也沒什麼,這只是NBA中另一個失敗的故事。但再一次,我們必須將這樣的結果結合籃網這些球員曾經得到過的成就、以及它組成時外界給予它的期望來看。這凸顯了化學效應這個老調重彈、但確實很重要的因素。
Irving本季的兼職經歷,其實就是籃網這個賽季、甚至是這支球隊最終成敗的縮影。奪冠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犧牲,如果你將它擺在生活次要的地位,無論是基於什麼樣原因,你就是不會成功。
在得到KD之後,外界認為這支球隊沒拿到冠軍就算失敗,但事實卻是他們連東區決賽都沒有進去過。如果傷病也是比賽的一部分,那這樣的寓言故事,深刻而又讓人難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籃網這一季從一開始就缺乏配合,Irving因沒打疫苗缺席比賽,讓球隊承擔著極大的輪換壓力;James Harden不滿戰術方針和使用方式,因此決心離隊,在交易截止日前被送到76人;然後是Kevin Durant的傷病和疲勞。最終必須要通過附加賽來爭取季後賽資格,說明了他們並不在最佳狀態。
和以一波26勝6敗的高潮衝上東區第2的塞爾提克不同,籃網處於一個陣容不理想,且球員彼此不熟悉的狀態下展開季後賽。這和去年因傷病而輸給密爾瓦基公鹿的是兩支完全不同的球隊。
籃網有很多籃球上的問題,他們沒有能大量使用小球陣容的本錢,卻又必須要這麼打;上賽季鋒線主力的流失,換回來的是矮小的射手。在這一輪系列賽,他們的團隊命中率並不落於下風,但是體型限制所帶來的籃板劣勢,以及獲得球權的差距,成為了勝負分野。可是,這只能說明籃網為什麼輸掉了系列賽,卻不能說明他們為什麼被橫掃。
本輪系列賽前3戰打完,籃網除了Durrant和Irving之外,剩下7名球員的命中率都高於5成,有4名球員三分球命中率高於5成,有4人得分上雙或接近上雙。而那3場比賽他們分別以1分、7分、6分輸掉,完全有機會靠團隊贏下來。甚至在今天這一場比賽中,籃網替補球員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Seth Curry得到23分,Blake Griffin和Goran Dragic也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最終只輸4分。
那麼為什麼Durant和Irving沒辦法做好轉移球,把空檔製造給隊友——就如同他們在騎士和勇士所做得那樣——讓其他人去得到足夠的分數去贏下比賽呢?因為他們壓根就沒那麼想過。
這支球隊之所以能夠組建起來,就是由兩名球員想要合作的意願作為基礎,也因此球星的意志決定了它該如何運轉。而KD和KI正好是籃球史上最自我、多疑、敏感的球員。
Durant認為體系在季後賽關鍵戰時是不堪大用的,而Irving則認為他們不必被任何人執教。這兩點都很好的反應在這輪系列賽上,Steve Nash除了最後一戰之前,沒有——或是說不能——任何大的調度或改變。當Durant在場上投出一顆21呎的長距離勉強出手時,他的隊友就站在另一個角落舉著雙手高叫。
這也沒什麼,這只是NBA中另一個失敗的故事。但再一次,我們必須將這樣的結果結合籃網這些球員曾經得到過的成就、以及它組成時外界給予它的期望來看。這凸顯了化學效應這個老調重彈、但確實很重要的因素。
Irving本季的兼職經歷,其實就是籃網這個賽季、甚至是這支球隊最終成敗的縮影。奪冠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犧牲,如果你將它擺在生活次要的地位,無論是基於什麼樣原因,你就是不會成功。
在得到KD之後,外界認為這支球隊沒拿到冠軍就算失敗,但事實卻是他們連東區決賽都沒有進去過。如果傷病也是比賽的一部分,那這樣的寓言故事,深刻而又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