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免疫系統有如保家衛國的軍隊,將入侵人體的有害微生物驅逐或消滅,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然而免疫反應並非越強越好,有時攻打敵人的火力太強,可能讓失控的戰火延燒到自己,引起發炎性疾病;有時對於無害的外來物也杯弓蛇影,可能導致過敏性疾病;甚至將自己人錯認為敵人,會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由此可知,健康的免疫系統關鍵在於平衡協調,一旦失去平衡則可能引發各面向的疾病。
自然產娩新生兒 「腸道菌群」益處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宋季純指出,嬰幼兒階段是這個系統分化發育的關鍵時期。根據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會因生產方式而有不同,以自然產娩出的新生兒,腸道以有益的雙歧桿菌為主,腸球菌、腸桿菌、克氏桿菌等致病菌較少;以剖腹產出的新生兒,腸道菌的多樣性則比較低,益菌也較少,使得T細胞的發育延遲、影響腸道上皮與黏膜的成熟,最終在長大後誘發發炎疾病、氣喘和食物過敏的機會也變高。
母乳哺餵 致病菌不易繁衍
宋季純指出,嬰兒的飲食型態也對腸道菌群有很大影響,以母乳哺餵為例,乳糖及母乳寡醣是母乳中第一和第三豐富的營養成分,接受母乳餵食的寶寶,腸道可以養出喜歡這兩種成分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代謝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能將腸道維持在較酸性的環境,不利腸道致病菌的繁衍;反觀配方奶餵食的寶寶,腸道菌群組成比較類似成人型態,會增加慢性發炎的疾病。
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衡 恐增敗血症風險
目前證據也指出,腸道菌群的失衡是疾病的成因之一,包括感染症(壞死性腸炎、新生兒敗血症)、腸道發炎(偽膜性大腸炎、克隆氏症)、腸躁症、過敏性疾病(氣喘)甚至肥胖都與此有關;也有研究證實,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調將導致免疫大將中性球的數量減少、危害對腸道對致病菌的抵抗力,最後增加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
因此,各種影響嬰兒腸道菌群發育的因素,包括早產、剖腹產、抗生素使用、非母乳哺育等,都可能為新生兒蒙上潛在致命性感染的陰影。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宋季純指出,嬰幼兒階段是這個系統分化發育的關鍵時期。根據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會因生產方式而有不同,以自然產娩出的新生兒,腸道以有益的雙歧桿菌為主,腸球菌、腸桿菌、克氏桿菌等致病菌較少;以剖腹產出的新生兒,腸道菌的多樣性則比較低,益菌也較少,使得T細胞的發育延遲、影響腸道上皮與黏膜的成熟,最終在長大後誘發發炎疾病、氣喘和食物過敏的機會也變高。
母乳哺餵 致病菌不易繁衍
宋季純指出,嬰兒的飲食型態也對腸道菌群有很大影響,以母乳哺餵為例,乳糖及母乳寡醣是母乳中第一和第三豐富的營養成分,接受母乳餵食的寶寶,腸道可以養出喜歡這兩種成分的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代謝後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能將腸道維持在較酸性的環境,不利腸道致病菌的繁衍;反觀配方奶餵食的寶寶,腸道菌群組成比較類似成人型態,會增加慢性發炎的疾病。
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衡 恐增敗血症風險
目前證據也指出,腸道菌群的失衡是疾病的成因之一,包括感染症(壞死性腸炎、新生兒敗血症)、腸道發炎(偽膜性大腸炎、克隆氏症)、腸躁症、過敏性疾病(氣喘)甚至肥胖都與此有關;也有研究證實,新生兒腸道菌群失調將導致免疫大將中性球的數量減少、危害對腸道對致病菌的抵抗力,最後增加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
因此,各種影響嬰兒腸道菌群發育的因素,包括早產、剖腹產、抗生素使用、非母乳哺育等,都可能為新生兒蒙上潛在致命性感染的陰影。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