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