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2月24日出兵攻打烏克蘭,俄軍裝甲部隊攻勢遭遇烏軍標槍飛彈等各式反裝甲武器阻擋,俄軍戰車損失慘重,再度引發「戰車無用論」的爭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戰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問世後,具備火力、防護力與機動性而成為陸戰武器霸主,直到1970年代戰車的地位開始受到挑戰。第一次戰車無用論出現在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埃及軍隊利用前蘇聯製的9M14(北約稱為AT-3火泥箱Sagger)反裝甲飛彈大量擊毀以色列戰車,以軍在18天戰爭中損失700輛主力戰車。之後機動性、火力更強的攻擊直升機出現,大噸位的主力戰車更被認為已非戰場必要武器。

隨著反戰車武器普及化,各國提出各式各樣的戰車防護科技,包括複合式裝甲、爆炸式反應裝甲、主動防禦系統(APS)等,但是這樣的代價是戰車造價不斷攀升與重量大增,例如陸軍新購的M1A2T戰車未加裝主動防禦系統已經重達60噸,讓許多人擔憂台灣為人詬病的道路品質能否承受M1A2T的重量。

現代戰場強調機動性與反恐,讓主力戰車越來越難以擔任主力攻擊武器的角色,包括英國陸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都在大砍戰車數量,許多國家開始以輕型裝甲車與無人機取代主力戰車的地位。

儘管如此,戰車還是有其不可取代地位,在戰爭最後收尾階段,必須靠陸軍進行地面掃蕩,戰車可以提供步兵火力支援、固守防線,攻擊直升機固然戰力較戰車強大,但是僅能提供火力支援,無法向地面部隊一樣佔領土地,若戰車能持續提升反反裝甲武器能力,在現代戰場上還是有存在的價值。

▲加裝「戰利品」(Trophy)主動防護系統的美軍M1A2戰車。(圖/拉菲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
▲加裝「戰利品」(Trophy)主動防護系統的美軍M1A2戰車。(圖/拉菲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