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疫情爆發後,觀光產業大受打擊,在各界努力下,好不容易重建民眾對國旅的信心和熱度,不料近期本土疫情爆發、紓困預算將盡,讓旅遊業者再次雪上加霜。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發言人李奇嶽向《NOWnews今日新聞》表示,不少產業仍處於疫情海嘯的第一排,應該要持續提供實質受創產業幫助政策,紓困、振興雙軌,「不是以一個用振興代替紓困,一句話一刀切,這顯得不公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旅遊業還在苦撐等國境解封,還沒等到國際客,先迎來新一波本土疫情釀成的國旅寒冬,不少旅遊熱點出現退訂潮,更影響畢旅旺季,甚至讓業者血本無歸。李奇嶽指出,畢業旅行、教育旅行取消,其實對於承辦旅行社的損失是非常慘重的,「一出團就是幾百人,突然取消學校是一毛錢都不會付的」。

李奇嶽指出,前置作業人力、物力投入,包括遊覽車、旅館、餐廳相關的訂金,甚至光是印給學校的旅行資料,隨便一個幾百人的旅行資料大概就是一兩萬以上,由於學校都採開標機制,事後才付款,「只要沒有成行,這些錢就通通打水漂」。

而在一般國旅市場,除了買氣大受影響,許多國內團也紛紛取消和延期,品保協會更因此接到許多交費糾紛,李奇嶽強調,疫情對旅遊業是立即的影響,沒辦法正常做生意,當然產業就會陷入另一波很辛苦的一個局面,觀光產業分為外國來台、台人出國、國內旅遊,「但現在三條腿斷了兩條,剩下一條還是最小的」。

對比世界各國,台灣的旅遊開放上確實腳步較慢,「因為很多國家打疫苗的腳步比我們快很多」李奇嶽指出,例如新加坡第三劑疫苗幾乎100%打完,雖然確診人數還是很多,但和韓國之間互相不隔離的協議仍持續,天天都在飛,「他們已經選擇了跟病毒共存」,韓國、英國、歐洲很多方都已經開放免隔離。

「我們要面臨的困境是,台灣人出國回不來,回來要隔離」,如果是外國旅客抵台則需要隔離10天,「你想想看,以自己為出發點,你是一個美國人,去英國、韓國不用隔離,來台灣要隔離,那你要出去玩,你會選擇不隔離的出去玩?還是要選會隔離的出去玩?」李奇嶽強調,只要來台灣有隔離政策,哪怕縮短為3天、5天、7天,旅客就不會選擇。

對於中央以「振興代替紓困」為由,將不再提供旅遊業薪資補貼與其他紓困措施,李奇嶽認為,對於疫情下的實質受創產業,幫助不能間斷,要維持到能正常做生意,希望政府在今年立法院新的預算會期,能夠對於不只是觀光、旅宿,也包含航空等實質受創產業持續提供產業幫助政策,若僅是以振興代替紓困,「一句話一刀切,這顯得不公平」。在疫情趨緩到國門開放之際,既無紓困補助也無國際客活水,觀光產業的寒冬恐怕才正要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