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11)晚9時47分開始,在台東縣府南方113.9公里外海發生芮氏規模5.2地震之後,後續在震央附近又陸續發生5起規模4.4到5.1的中小型地震,另外在花蓮縣光復鄉也發生一起規模3.7的淺層地震,等於東部地區一夜出現7起地震。由於上週五(4/8)上午,該區域才發生過芮氏規模5.6強震,讓人擔心後續是否還有較大規模的餘震發生?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指出,這一群震主要是發生在板塊交界處,也算是東部地震帶上正常的地震活動。不過中正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石瑞銓憂心,由於這群地震規模都不小,後續是否還會有更大規模的地震有待觀察,但鄰近區域包括恆春半島、南台灣及台東,若發生大地震,都是容易受到影響的區域,民眾要做好防震準備。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指出,這群地震發生位置在南部外海,距離台灣陸地有段距離,該處地層結構比較特別,是歐亞大陸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的區域,由於板塊碰撞擠壓釋放能量導致地震出現。該區域也算在東部地震帶上,過去地震活動雖少但不罕見,後續還有可能有餘震出現,只是如果陸地上沒有觀測到震度,就不會納入地震統計中,氣象局還在持續觀察。
石瑞銓認為,這起群震從4/8的5.6地震開始一路發展至今,該處地質比較複雜,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糾纏在一起,確實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區域之一。由於一系列的群震規模都不小,後續極可能還有其他的餘震發生,但只要不要出現芮氏規模7以上的強震,由於距離陸地尚遠,對台灣陸地的威脅就不大。
不過石瑞銓提醒,南部外海地震的震央位置接近核三廠,目前科技無法預測地震,也不知道地底下板塊擠壓碰撞累積的能量有多少,地質能承受的範圍如何,要特別留意是否還有更大規模的地震出現,一旦有大地震發生,很可能對鄰近的恆春半島、南部地區及台東造成極大的威脅,民眾務必要留意。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認為,南部外海地質結構與海岸山脈連結,研判應該是3/23清晨1時41分發生的芮氏規模6.6強震引發的後續活動。由於海岸山脈造山運動仍持續在進行中,當有大地震出現之後,結構帶上可能會有些應力調整引發地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石瑞銓認為,這起群震從4/8的5.6地震開始一路發展至今,該處地質比較複雜,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糾纏在一起,確實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區域之一。由於一系列的群震規模都不小,後續極可能還有其他的餘震發生,但只要不要出現芮氏規模7以上的強震,由於距離陸地尚遠,對台灣陸地的威脅就不大。
不過石瑞銓提醒,南部外海地震的震央位置接近核三廠,目前科技無法預測地震,也不知道地底下板塊擠壓碰撞累積的能量有多少,地質能承受的範圍如何,要特別留意是否還有更大規模的地震出現,一旦有大地震發生,很可能對鄰近的恆春半島、南部地區及台東造成極大的威脅,民眾務必要留意。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認為,南部外海地質結構與海岸山脈連結,研判應該是3/23清晨1時41分發生的芮氏規模6.6強震引發的後續活動。由於海岸山脈造山運動仍持續在進行中,當有大地震出現之後,結構帶上可能會有些應力調整引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