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住民族群漸增,民間東南亞語言課程越來越多,而這不得不感謝一位越南新住民-陳凰鳳的努力。她是第一位在台灣教越南語的人,也是第一位榮獲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的新住民,為新住民族群開創許多首例的她,來台20餘年來不畏社會眼光,致力推廣、普及新住民教育事務。陳凰鳳在2020年以高級專業人才身份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正式成為台灣人,她接受《四方報》訪問,述說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自己所看見的台灣社會轉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鳳凰畢業於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法律系,她在20幾年前就讀大學時與外派越南的台灣老公簡志榮相識、結婚。陳凰鳳回顧,當時父母不放心自己遠嫁台灣,貼心的丈夫於是留在越南一起生活,直到大約8年後,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夫妻考慮到孩子教育問題才回台定居。

她笑稱,「一開始我也只是希望當個賢妻良母,也沒覺得外籍配偶這個身份有什麼,不覺得我與一般台灣人有什麼不同,畢竟我跟老公也像一般台灣民眾一樣,是自由戀愛後走入婚姻。沒想到來台灣後,深深感受到台灣對新住民的誤解,經常以刻板印象來看待我們,尤其是對於女性,我們感覺自己好像是二等公民,完全沒有被這片土地歡迎」。

面對這樣的衝擊,陳凰鳳一度覺得搬回台灣的決定是不是錯了,雖然最終考慮到孩子的教育機會仍選擇留下來,但她也越發覺得自己如果沒有出來做些什麼,去改變這樣的環境生態,未來恐怕會連累到孩子的發展。秉持著對孩子的愛,以及對新住民議題的關心,最終陳凰鳳找到了自己的天職,就是運用自身的雙語能力,投身教育,搭建起新住民及台灣社會的溝通橋樑。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她接受四方報專訪分享心路歷程。(圖/陳凰鳳提供)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她接受四方報專訪分享心路歷程。(圖/陳凰鳳提供)
她起初在醫院擔任通譯志工,協助新住民解決就醫需求,後來憑藉對教學的熱忱開始在中山社區大學開班教授越南語及中文。為了讓更多其他縣市的新住民有機會聽課,她開始透過廣播節目授課,之後更轉戰電視圈,在華視的協助下自籌經費拍了教學節目。2006年起,她受邀至政治大學任教,2015年更憑藉共同主持的節目《幸福聯合國》獲得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最佳主持人獎肯定,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金鐘的新住民。她還創立台灣越裔總會並擔任會長,目前主持多個新住民節目,包括「新住民趴趴GO」、「新住民學中文」、「快樂新住民話家常」等,持續透過多媒體深耕新住民教育,近期更協助開南大學設立新住民專班,幫在台新住民及移工爭取圓夢念大學的機會。

儘管成就不少里程碑,但陳鳳凰也表示,自己過去20年來因新住民身份遇過許多挫折,不僅是一般人異樣的眼光或是對自己的冷淡疏離,就連學界當時也存在偏見。她表示,自己有次參加中研院研討會並擔任與談人,會中她提出觀點,指出隨著新住民族群在台灣的成長,未來東南亞語言可能會逐漸成為台灣的方言,沒想到此言一出引發在座教授反彈,「有教授甚至用不尊重的語言,罵我是井底之蛙,憑什麼有資格來講這件事情」,當時也令她相當受傷。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榮獲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最佳主持人獎。(圖/陳凰鳳提供)
▲越南新住民教師陳凰鳳致力於新住民教育,榮獲第5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最佳主持人獎。(圖/陳凰鳳提供)
陳凰鳳解釋道,其實在新住民來到台灣之前,台灣就已經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而新住民不是普通的移民,而是婚姻移民,代表他們會進入到台灣的家庭、成為台灣的母親,孕育給下一代異國文化及雙語背景。儘管這個文化在家庭中只佔一半,但未來的新二代具備雙語能力與多元文化背景,將對台灣社會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力,因此東南亞語言「方言化」將是台灣作為一個移民社會自然發展的趨勢。這樣的言論在當時引發學界反彈,但如今隨著社會逐漸開放、對新住民日漸友善,這樣的觀點也越來越被接受。

不只學界,一路走來,陳凰鳳也感受到台灣社會正在轉變。她說,這20年來,看到台灣社會從不接納到接納、從刻板印象到包容,除了欽佩台灣的民主、也感謝政府做出的政策變革及近年來新南向政策的實施。社會氛圍的轉變,也讓原本對自己身份避而不談、只想融入台灣的新二代,開始願意接納媽媽母國的文化,包括自己課堂上的新二代學生就越來越多,他們都很想了解母國文化,甚至有勇氣將自己過往被歧視的心路歷程抒寫出來,這些都是令人感動的轉變。她說,其實新住民、移工一直很努力向台灣證明,自己既不是台灣社會的負擔也不是問題所在,反而為台灣帶來多元文化、注入更年輕的活力;70萬東南亞移工朋友更是撐起台灣的產業及經濟,對台灣貢獻顯著。「幾十年來,新住民一直努力與台灣共存共榮,未來也希望新住民、新二代並肩而行,共創更美好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