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這一個名詞源自於日本,是企業基層上班族的自嘲用語,形容不顧人生被工作佔據、全心全意為公司賣命打拚的上班族。但這樣把工作擺在第一順位,犧牲自己睡眠和正常飲食,小心這些「社畜行為」傷了健康!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邱詩涵警告,上班族壓力過大、暴飲暴食或攝取太多垃圾食物,可能招致「代謝症候群」上身,長期下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及心臟病、腦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6倍,千萬別為了薪水而賠上健康!
邱詩涵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血壓、血脂、血糖、腰圍異常的統稱,也是三高慢性疾病發生前的危機警訊,因為沒有急性病徵、成因大多來自於錯誤生活習慣的累積,許多民眾經常身陷代謝症候群風險而不自知。要判斷自己是否有風險,根據國健署提供的標準,可從五項指標去發現。首先是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就有可能有腹部肥胖的問題。其次是血壓偏高,如果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有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就要特別留意。
第三項指標是空腹血糖偏高,如果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就是具有風險。第四項是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檢測數值如果≧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都要小心。最後一項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若男性<40mg/dL、女性<50mg/dL,就須特別留意。假設上述五項因子符合三項以上,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邱詩涵舉例,曾有一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順位,在主管、同事眼裡是個能力出眾,工作表現上擁有亮眼成績,但是為搶時間總是三餐隨便吃,半夜還時常在回工作訊息、假日仍滿腦子工作、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多年累積下來體態走樣、健康檢查報告滿滿紅字,隨著年紀增長,也感受到自己的體力和代謝狀況大不如前。「雖然薪水是上漲了,但腰圍、三高指數也跟著齊漲,實在得不償失!」
上班族最常見的「社畜地雷」有4大項,包括三餐隨便吃、多油多肉菜不夠,總脂肪、飽和脂肪量高,易進而導致肥胖、高血糖等風險。其次是把時間都奉獻給工作而缺乏運動,第三是長時間在辦公室久坐又加班,造成內臟脂肪堆積增加三高風險,最後是看到工作就焦慮,導致壓力大內分泌失調,也可能會引發血糖上升,長期下來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
邱詩涵提醒,上班族雖然無法經常健康檢查,但最好要養成定期測量「腰圍」及「血壓」的習慣,因為根據研究顯示,腰圍過胖有50%機率罹患代謝症候群,若再上血壓偏高則提高至72.1%。代表這二項不用上醫院的抽血項目,就有72.1%預測率,定期注意腰圍及血壓有助於了解身體基本狀況。而運動絕對是必須要養成的習慣,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養成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動量,包括慢跑、游泳、騎單車等,可以一次或分多次進行。
至於心理壓力紓解方面,國健署建議要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就應該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項指標是空腹血糖偏高,如果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就是具有風險。第四項是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檢測數值如果≧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都要小心。最後一項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若男性<40mg/dL、女性<50mg/dL,就須特別留意。假設上述五項因子符合三項以上,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邱詩涵舉例,曾有一名30多歲的女性上班族,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順位,在主管、同事眼裡是個能力出眾,工作表現上擁有亮眼成績,但是為搶時間總是三餐隨便吃,半夜還時常在回工作訊息、假日仍滿腦子工作、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多年累積下來體態走樣、健康檢查報告滿滿紅字,隨著年紀增長,也感受到自己的體力和代謝狀況大不如前。「雖然薪水是上漲了,但腰圍、三高指數也跟著齊漲,實在得不償失!」
上班族最常見的「社畜地雷」有4大項,包括三餐隨便吃、多油多肉菜不夠,總脂肪、飽和脂肪量高,易進而導致肥胖、高血糖等風險。其次是把時間都奉獻給工作而缺乏運動,第三是長時間在辦公室久坐又加班,造成內臟脂肪堆積增加三高風險,最後是看到工作就焦慮,導致壓力大內分泌失調,也可能會引發血糖上升,長期下來也會造成代謝症候群。
邱詩涵提醒,上班族雖然無法經常健康檢查,但最好要養成定期測量「腰圍」及「血壓」的習慣,因為根據研究顯示,腰圍過胖有50%機率罹患代謝症候群,若再上血壓偏高則提高至72.1%。代表這二項不用上醫院的抽血項目,就有72.1%預測率,定期注意腰圍及血壓有助於了解身體基本狀況。而運動絕對是必須要養成的習慣,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養成每天3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動量,包括慢跑、游泳、騎單車等,可以一次或分多次進行。
至於心理壓力紓解方面,國健署建議要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就應該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