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家中寶貝有發燒狀況,即使是在大半夜,也會心急如焚帶著小朋友衝向醫院。父母最常詢問的就是:「醫師,是不是因為天氣太冷,我的小孩才會著涼感冒?」,到底天氣冷與著涼這兩者,是否為引發/加劇感冒發燒的重要因素?
氣溫低會比較容易感冒發燒?
吳其穎醫師表示,在寒冷地區被病毒感染而發燒的病患數,並無顯著增加,例如較高緯度的國家像日本、韓國,甚至是俄羅斯,這些國家一年四季比台灣冰冷的多,但其民眾感冒的盛行率,卻不因低溫而劇增。
而讓小孩之所以發燒感冒的主因,最常見的其實是病毒感染。病原體容易入侵人體的呼吸道,如鼻咽、口咽、喉咽等部位。一旦遭到入侵,就會引發驅逐病毒(病原體)的自然免疫反應,例如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所以造成感冒發燒的主因,其實來自於病毒的傳染為主。
著涼後容易引發感冒發燒?
此外,長輩常提及的「著涼容易感冒發燒」是否真有其事?
在1968年時,科學家讓44名自願者吸入鼻病毒噴液後,分成兩組做對照測試,第一組處於溫暖環境中,而對照組則身處冰冷環境中。最後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發病比例還是嚴重程度,兩組都無顯著差異,所以推斷著涼後其實並不會加劇感冒發燒的比例。
但根據2005年的醫學研究結果指出,著涼與感冒發燒是有其關聯性的!科學家將180名健康的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讓他們脫掉鞋襪,下半身浸泡冰水產生一點失溫著涼的狀況,而對照組則是正常無失溫,後續結果追蹤發現,失溫組的感冒症狀比例竟是無失溫組的兩倍!
吳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是良好的,即使平常可能接觸到少量的感冒病毒,但鼻黏膜的免疫防線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入侵,因此身體並非碰到病毒就一定會遭到感染。但一旦著了涼,鼻黏膜血管收縮的結果,供應鼻黏膜的免疫細胞數目就可能不足,導致鼻黏膜的防禦工事潰堤,若身體此時遭到感冒病毒入侵,發燒、咳嗽等症狀便可能相繼出現。但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到高劑量的感冒病毒(如同1968年的研究),則後續無論有沒有著涼,都容易導致感冒的發生。
感冒發燒其實是病原體感染造成
吳其穎醫師也呼籲,不論是面對新冠病毒的疫情,或是一般感冒病毒,雖然健康的人不會單純只因爲氣溫的冷熱、身體是否有著涼而直接產生感冒發燒的病情,但因病毒是傳染力非常強的病原體,一旦與帶有大量病毒的患者處於同一空間,透過近距離接觸或飛沫傳染,就特別容易突破免疫防線受到感染。因此落實防疫新生活,維持社交距離,適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這樣才是最為嚴謹的作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其穎醫師表示,在寒冷地區被病毒感染而發燒的病患數,並無顯著增加,例如較高緯度的國家像日本、韓國,甚至是俄羅斯,這些國家一年四季比台灣冰冷的多,但其民眾感冒的盛行率,卻不因低溫而劇增。
而讓小孩之所以發燒感冒的主因,最常見的其實是病毒感染。病原體容易入侵人體的呼吸道,如鼻咽、口咽、喉咽等部位。一旦遭到入侵,就會引發驅逐病毒(病原體)的自然免疫反應,例如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所以造成感冒發燒的主因,其實來自於病毒的傳染為主。
著涼後容易引發感冒發燒?
此外,長輩常提及的「著涼容易感冒發燒」是否真有其事?
在1968年時,科學家讓44名自願者吸入鼻病毒噴液後,分成兩組做對照測試,第一組處於溫暖環境中,而對照組則身處冰冷環境中。最後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發病比例還是嚴重程度,兩組都無顯著差異,所以推斷著涼後其實並不會加劇感冒發燒的比例。
但根據2005年的醫學研究結果指出,著涼與感冒發燒是有其關聯性的!科學家將180名健康的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讓他們脫掉鞋襪,下半身浸泡冰水產生一點失溫著涼的狀況,而對照組則是正常無失溫,後續結果追蹤發現,失溫組的感冒症狀比例竟是無失溫組的兩倍!
吳醫師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是良好的,即使平常可能接觸到少量的感冒病毒,但鼻黏膜的免疫防線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入侵,因此身體並非碰到病毒就一定會遭到感染。但一旦著了涼,鼻黏膜血管收縮的結果,供應鼻黏膜的免疫細胞數目就可能不足,導致鼻黏膜的防禦工事潰堤,若身體此時遭到感冒病毒入侵,發燒、咳嗽等症狀便可能相繼出現。但如果一開始就接觸到高劑量的感冒病毒(如同1968年的研究),則後續無論有沒有著涼,都容易導致感冒的發生。
感冒發燒其實是病原體感染造成
吳其穎醫師也呼籲,不論是面對新冠病毒的疫情,或是一般感冒病毒,雖然健康的人不會單純只因爲氣溫的冷熱、身體是否有著涼而直接產生感冒發燒的病情,但因病毒是傳染力非常強的病原體,一旦與帶有大量病毒的患者處於同一空間,透過近距離接觸或飛沫傳染,就特別容易突破免疫防線受到感染。因此落實防疫新生活,維持社交距離,適時配戴口罩、勤洗手,這樣才是最為嚴謹的作法。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