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習慣在出遊的前一日,觀看中央氣象局所報導的降雨機率,來確認隔天的行程是否可行,可是其實「降雨機率」在國際上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法,那台灣的算法是什麼呢?教育部就於臉書公布了正確解答,貼文發出後引起熱烈回響,大家直呼「長知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於臉書粉專中發文,說明大家常在天氣預報中看到「降雨機率30%」的字樣,可這到底是「30%的面積會下雨」,還是「30%的機率會下雨」呢?

其實這兩種解讀都正確,因為降雨機率在國際上分別有:「1、在該區域內有多少%的『面積』會下雨」及「2、在該地點有多少%的『機會』會下雨」兩種解釋,像美國就採用第一種算法。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現在的天氣預報已可點位預報,所以目前台灣及世界上多數的氣象機構都是採用第二種,該地點有幾%下雨機會的算法

▲網友表示一直下雨非常煩躁,引來不少網友表示「不下才糟糕」。(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台灣「降雨機率」的解釋與美國不同,是以降雨機會做計算。(示意圖/unsplash)
據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所述,降雨機率預報為針對各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3個時段(每12小時為1時段),將出現0.1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與降雨面積及時間毫無關係。若天氣預報表示台北市有降水機率70%,意思就是台北有7成的機會出現下雨情形。

針對這篇關於降雨機率的冷知識,眾人感到相當有趣「長知識了~」、「 昨天才在討論!」、「這週拿來考考學生」、「原來有這兩種意思,長知識了」、「我一直都覺得是多少機會」。 (編輯:李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