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交界地區今(23)日清晨發生規模6.6強震,後續有感餘震不斷,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提醒,台灣地區恐怕已經逐漸進入「地震活躍期」,目前情況來看,全台已知的36條斷層都需注意,另外西南部平原地已經久未出現大地震,也需特別留意。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錫堤也認同,更強調台灣須防範「海溝型地震」及西部地區的大地震,因為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就像是金融界所說的「灰犀牛」,隨時可能會出現危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國昌表示,從過去地震紀錄來看,台灣發生地震70%出現在外海,大約30%出現在陸地,上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地震為2018年的花蓮地震,當時是因米崙斷層錯動引發強震,更造成大樓傾倒等危害。但從這幾年地震發生的頻率來觀察,台灣確實有進入地震活躍期的跡象。所有已知的36條斷層與西南部平原地區,都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李錫堤認為,從今天清晨這幾地震來看,震央正好位於板塊交界線上,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8公分左右向西北推擠歐亞大陸板塊,往北隱沒到花蓮外海生成海溝,往西則被縱谷斷層卡住,而板塊擠壓蓄積的能量都累積在扭曲面上的岩盤,最令人擔心的是,這次西面引發了大地震,是否會連帶引起北面的海溝也發生大地震,非常值得注意。

李錫堤強調,一但發生海溝型地震,不只在東部震央附近相當危險,北台灣、尤其是台北盆地,恐怕會引起大樓共震造成巨大危害,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另一方面,台灣西部地區平均每世紀會出現2到3個類似921的大地震,這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地震必然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在在提醒大家務必要注意。

不過氣象局前局長辛在勤確認為,目前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如果拉長週期來看,狀況並不明確,不宜過度武斷推論,但從防災的角度來看,國人確實平常就要做好防震準備。

地震專家郭鎧紋也認為,從世界地震數據來看,去年迄今並沒有偏多的狀況,每年全球發生芮氏規模7以上強震大約17到18個,規模8以上約1個,而去年規模7以上數量就是18個,今年迄今也只有在3月日本發生的7.4強震1個而已,以目前看法直接推斷進入活躍期「實在太跳躍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