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更是十大癌症死因的第2名。在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個案,其中約6成初確診就已經是中晚期,不但治療相對困難,存活也相對較低。不過,隨著醫療與時俱進,近年研究發現免疫組合治療有助突破晚期肝癌治療困境,一線使用有機會提升腫瘤反應率、延長整體存活時間,且保持較佳的生活品質。
骨痛、黃疸、腹水…6成肝癌確診已是晚期
肝癌一直是台灣的國病,到目前仍是癌症死因第二名,不過還是有許多民眾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肝癌高風險族群,以致有6成的肝癌發現時已是晚期。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徐士哲表示,肝癌高風險族群主要是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患,其中國內大多是B型肝炎,約佔5至6成;C型肝炎則佔2至3成。雖然近年因為疫苗及藥物的發展,讓B肝、C肝患者人數下降,但是越來越多肥胖族群,也因為脂肪肝等問題,成為潛在的肝癌高風險族群。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當病友因症狀而產生警覺時,通常已是腫瘤長到相當規模,治療成效相對不好。晚期肝癌症狀可分兩個層面,一是腫瘤直接造成的症狀,如腹痛或可能轉移到骨骼(骨骼疼痛)、肺部(咳血、喘)等,二則是腫瘤造成肝功能失代償造成的症狀,如腹水、黃疸等。
晚期肝癌傳統治療有瓶頸 免疫組合治療現曙光
徐士哲醫師分享,台大醫院在去年(2021)期刊上發表的個案,是一位中年男性,過去曾因肝癌動過手術,但因為沒有定期追蹤檢查,後來再因不舒服就醫,才發現殘餘的肝臟長了相當多顆腫瘤。最大的腫瘤約15公分左右、在右肝下緣,另有一些較小的腫瘤分布於殘餘的右肝。
這名病友後來接受免疫藥物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藥物治療,小的腫瘤都達到完全緩解,至於大的腫瘤,體積也有縮小。在治療約40個禮拜後,治療團隊決定將這個大的腫瘤進行手術切除,迄今2年多沒有再復發。
過去肝癌有很長時間沒有理想的治療成效,只能進行支持性治療,直到10年前出現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才開始慢慢可以控制病情,不過,第一代口服標靶仍有副作用,像是皮疹、疲倦、腹瀉等,還可能發生肝功能惡化風險。
現在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已有新的突破,與傳統口服標靶藥物臨床試驗比較,無論是治療反應或是治療存活都有顯著的差異,透過免疫藥物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約7成病患可以控制病情,其中約3成病患的腫瘤可以縮小,甚至1成的病患可以達到腫瘤完全緩解,進而接受手術或消融治療等治癒性治療。
晚期肝癌第一線決戰!免疫治療+抗血管新生標靶新趨勢
徐士哲醫師強調,若第一線選擇相對效果沒有那麼理想的治療,可能對肝功能造成影響,的確有些病人在治療過程,因為肝功能惡化,或者病況的進展,無法再接受後續二線藥物治療,或者其他形式的腫瘤治療,所以一開始使用比較能夠快速打擊癌細胞的治療,對於治療肝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策略!
不過,徐士哲醫師也提醒,雖然免疫組合療法已是晚期肝癌治療指引中認可的第一線選項,但實際的治療決策還是要視病友個人身體狀況、疾病史做綜合性評估。如果本身合併有自體免疫疾病且控制狀況不理想,可能會加重自體免疫疾病的病況。肝硬化較嚴重的食道靜脈曲張病患來說,需小心出血的風險。因此,建議病友治療前仍需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個人最佳治療策略。
延伸閱讀
鍵盤族的伸展!只要約1分15秒,解決關節僵硬、肌肉緊繃
「久坐之後」的伸展!改善血液循環,讓緊繃身體獲得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