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自產能源,且火力發電使用的化石燃料皆仰賴國外進口;為滿足能源多元化的需求,及響應淨零碳排放之理念,政府推動能源轉型並以再生能源來擴大電力供應基礎,目標114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系統20%,及容量達26.9GW之目標,預計將有太陽光電20GW及風力6.9GW併網。
傑明新能源總經理張及人說,再生能源均有間歇性及變動性等問題,當裝置的容量持續增加,將對既有電力系統運轉模式產生衝擊;為因應電網面臨之挑戰,電力系統為求穩定運轉,除透過加強再生能源即時發電的預測能力、配合修訂再生能源併聯相關辦法,及增強電網併網容量外,設置「儲能系統」以維持電力提供之穩定性,亦為電網系統中不可欠缺的重要部分。
此外,若再碰上天災與設備損壞,都有可能到致大規模停電釀災,例如台電3日因興達電廠開關廠的事故,除導致電網頻率下降,也出現罕見的斷電狀況。
張及人指出,電網頻率是供需平衡的指標,表示電網交流電的頻率是60Hz,英國當時頻率已降至58.9 Hz,頻率越低,傳統發電廠就越難將電力輸入電網,這是因為大型發電機組的性能,會隨著頻率降低而下滑,也是潛在的失控設備;但電池儲能系統不會受頻率限制,只要打開設備並以60Hz頻率輸送電力,即可力挽狂瀾,在此架構上電池儲能系統大有作為。
台灣在儲能相關技術上,最早自不斷電系統(UPS)相關產品切入,逐漸擴大至工業用定置型電源、不同場域用電管理與防災備援用途等產品;近年則由國內電網用場域示範運行、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上投入,推動國產電池及電力業者,逐步累積產品、技術實力及實績。
張及人認為,台灣過去尚未進行大規模或系統性的規劃布局,包括分散式電網與微電網等,結合儲能之建置專案數仍少;政府目前已將相關「儲能電池發展策略」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綠能建設」進行超前部署。
預計114年以前規劃短時間功率型電池,協助穩定系統頻率,包含自建儲能設備及採購輔助服務等二方案;114 年之後發展長時間能量型電池,以削峰填谷方式,協助調整鴨子曲線,並結合需量反應及時間電價等方案,轉移用戶負載。
對於輸配電端的基礎建設與電力穩定前提,一般企業除要面對國際上所要求的綠能憑證(RE100)產品外,還要滿足社會企業責任的節能減排需求、面對在台灣的可能電力突發狀況,被動的預防性安排;為此,張及人表示,「除了針對錶前台電針對輸配電的需求外,其實更大的市場,在於錶後的工廠面對綠能生產需求,及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的預防準備。
張及人指出,簡單的說,就是以UPS為基礎,擴大延伸到鋰鐵電池之儲能櫃應用,先滿足政策用電大戶的需求,以契約容量的10%來建置儲能,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同一時間配合廠內(錶後)的應用,做削峰填谷的降低契約容量的費用節省,也可作為當發生大規模且長時間停電時的電力備載使用,並降低柴油發電機的啟動次數,降低相關的碳排放與ESG指標。
對於企業來說,智能型的電能管理解決方案,如契約容量管理、削峰填谷、需量反應與備用電源等,可能市面對於能源與氣候變化上,必須要準備的一些事先預防系統;其中儲能會是目前眾多選擇中,快速且可執行的方式,但儲能系統為多組件、複雜且需高度整合系統,包括BESS、PCS、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及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SI)等技術領域,目前國內儲能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皆有對應之台灣廠商參與。
但過去受制於電網及儲能終端的應用量能未現,多數業者較缺乏大型(電網級)儲能技術、應用實績及整合經驗,因此規劃與具備儲能關鍵技術及資源的本土廠商合作,共同在地培育儲能自主技術及同時提供錶前,或錶後多元應用服務,提升國內儲能設備或相關零組件應用實績;並本於電力專業下,以建置安全及符合電網需求之國產儲能系統,為產業可運作的積極方向,未來可更進一步籌組國家隊,伺機爭取東南亞市場之儲能商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若再碰上天災與設備損壞,都有可能到致大規模停電釀災,例如台電3日因興達電廠開關廠的事故,除導致電網頻率下降,也出現罕見的斷電狀況。
張及人指出,電網頻率是供需平衡的指標,表示電網交流電的頻率是60Hz,英國當時頻率已降至58.9 Hz,頻率越低,傳統發電廠就越難將電力輸入電網,這是因為大型發電機組的性能,會隨著頻率降低而下滑,也是潛在的失控設備;但電池儲能系統不會受頻率限制,只要打開設備並以60Hz頻率輸送電力,即可力挽狂瀾,在此架構上電池儲能系統大有作為。
台灣在儲能相關技術上,最早自不斷電系統(UPS)相關產品切入,逐漸擴大至工業用定置型電源、不同場域用電管理與防災備援用途等產品;近年則由國內電網用場域示範運行、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上投入,推動國產電池及電力業者,逐步累積產品、技術實力及實績。
張及人認為,台灣過去尚未進行大規模或系統性的規劃布局,包括分散式電網與微電網等,結合儲能之建置專案數仍少;政府目前已將相關「儲能電池發展策略」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綠能建設」進行超前部署。
預計114年以前規劃短時間功率型電池,協助穩定系統頻率,包含自建儲能設備及採購輔助服務等二方案;114 年之後發展長時間能量型電池,以削峰填谷方式,協助調整鴨子曲線,並結合需量反應及時間電價等方案,轉移用戶負載。
對於輸配電端的基礎建設與電力穩定前提,一般企業除要面對國際上所要求的綠能憑證(RE100)產品外,還要滿足社會企業責任的節能減排需求、面對在台灣的可能電力突發狀況,被動的預防性安排;為此,張及人表示,「除了針對錶前台電針對輸配電的需求外,其實更大的市場,在於錶後的工廠面對綠能生產需求,及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的預防準備。
張及人指出,簡單的說,就是以UPS為基礎,擴大延伸到鋰鐵電池之儲能櫃應用,先滿足政策用電大戶的需求,以契約容量的10%來建置儲能,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同一時間配合廠內(錶後)的應用,做削峰填谷的降低契約容量的費用節省,也可作為當發生大規模且長時間停電時的電力備載使用,並降低柴油發電機的啟動次數,降低相關的碳排放與ESG指標。
對於企業來說,智能型的電能管理解決方案,如契約容量管理、削峰填谷、需量反應與備用電源等,可能市面對於能源與氣候變化上,必須要準備的一些事先預防系統;其中儲能會是目前眾多選擇中,快速且可執行的方式,但儲能系統為多組件、複雜且需高度整合系統,包括BESS、PCS、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EMS)及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SI)等技術領域,目前國內儲能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皆有對應之台灣廠商參與。
但過去受制於電網及儲能終端的應用量能未現,多數業者較缺乏大型(電網級)儲能技術、應用實績及整合經驗,因此規劃與具備儲能關鍵技術及資源的本土廠商合作,共同在地培育儲能自主技術及同時提供錶前,或錶後多元應用服務,提升國內儲能設備或相關零組件應用實績;並本於電力專業下,以建置安全及符合電網需求之國產儲能系統,為產業可運作的積極方向,未來可更進一步籌組國家隊,伺機爭取東南亞市場之儲能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