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剛退休,才享清福沒幾年的長者,本身吸菸、有高血壓病史,因心悸、心臟不舒服,做心電圖檢查時被診斷出有持續性的心房顫動,因年長又有好幾個中風的危險因子,在心臟科醫師的建議下,開始服用心律不整,以及減少血栓的抗凝血劑,但後來因頭暈、左手及左腳無力被家人送到急診,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緊急進行取血栓治療,經一段時間的復健,雖然手部的精細動作,尚未完全恢復,也逐漸能夠生活自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指出,「心房顫動持續有陣發性的不規則心跳,就會讓血液過於濃稠,易造成血栓、血塊的形成,全身上下只要有血管的地方,都有可能會被這些血栓、血塊堵住。其中,風險最大的,就是有血栓、血塊堵住腦部血管形成腦中風。」

▲▲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提醒,「近來天氣濕冷,只要發現有心跳過快、疑似心房顫動的警示,都建議立即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圖/資料照片)
▲▲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提醒,「近來天氣濕冷,只要發現有心跳過快、疑似心房顫動的警示,都建議立即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圖/資料照片)
持續30秒的心房顫動 醫:建議積極治療

因此,在心電圖的偵測上,若發現有持續30秒以上的心房顫動,就需考慮較積極的藥物治療來預防中風及心臟衰竭。

這位長者,雖然自知有心房顫動,也在門診拿心律不整、抗凝血劑等藥物,但因為擔心用藥所產生的副作用,因此有時候吃、有時候又沒吃,用藥不規律,就還是發生中風,但這並不是罕見的案例。主要因心律不整的用藥會減緩跳得過快、過亂的心跳,因而部分患者反而會覺得心跳太慢而感到不舒服;此外,傳統的抗凝血劑有比較高的出血風險,需定期抽血檢查藥物濃度,更讓一些病友覺得治療過程很麻煩又不太安心。

黃奭毓進一步提醒,「每天服用抗凝血劑,可使血液循環變好,不易形成血栓、血塊,有助預防中風;但如果血液循環太好,又怕會有出血的風險,在身上出現不明的瘀青、牙齦比較容易流血,甚至流鼻血、血尿,或是嚴重到有腸胃出血或腦出血的情況。所以這些治療藥物絕對不能自己亂吃或自行減藥、加藥、停藥。」

新型抗凝血劑適當使用 降低中風、心臟衰竭風險

現在心房顫動的藥物選擇有很多,也有出血風險較低且不需要定期抽血追蹤藥物濃度的新型抗凝血劑,更讓治療便利性更好。回診時,醫師會根據每位病人的年紀,再考慮病人本身的共病,也就是慢性病,或者是體重、腎臟功能、服藥後的反應,選擇較適合的藥物,並做一些劑量的調整,把副作用(如出血)的風險降低。在經過驚險的缺血性中風事件後,這位長者也更能體會到認真用藥對預防中風的重要性,更能配合醫囑規則用藥。

近來天氣濕冷、氣溫變化大,民眾吃麻辣鍋、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的機會也高,這都是屬於重口味,太辣、太鹹、太油的高熱量飲食,歡慶場合也難免會飲酒助興,有可能會增加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

發現心跳過快、心房顫動 醫:建議立即回診

此外,天冷時,像是從比較溫暖的室內到寒冷的室外,不只是血壓會上上下下,同樣也容易增加心房顫動發作的可能性。要特別注意衣物的添加跟調整,在睡眠方面,建議要充足,睡滿6~8個小時。早起去運動或活動,需留意保暖,盡量不要空腹、不要脫水,每次運動30分鐘,若要拉長時間,期間至少要休息一次,心跳數只要能達到每分鐘跳120~130下,就可以達到對心臟有益的保健程度,若是心跳過快的話,還是可能會容易有一些併發症。

黃奭毓建議,「現在的血壓計,大部份都有同時量測心跳的功能,也有能隨身檢測心房顫動的智慧型手錶 。不管有沒有具體的不舒服,只要發現有心跳過快、疑似心房顫動的警示,都建議立即回診到醫院跟主治醫師討論,並安排精準度更高的檢查,再做確切的診斷與調整,仔細把心房顫動控制好,規律服藥、對預防心律不整,降低腦中風、心臟衰竭,都至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