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媒報導,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 5 奈米廠的興建時程延遲,相較原定計劃延後3到6個月,但台積電回應否認延宕,強調該廠依計畫進行。事實上,國外設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曾指出,國外設廠成本可能過高,且台灣的管理經驗在當地並不一定行得通,另外,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曾表示,美國工人並不好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經亞洲》評論引述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台積電美國廠的興建計畫可能推遲3至6個月,原訂今年9月引進晶片生產設備的行程,可能延遲至2023年2月或3月左右,但消息人士也強調,不會影響晶片量產計畫,因為台積電之前已為此預留緩衝時間。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已經動工興建,原預計2022年下半年裝機、2024年第一季開始以5奈米製程量產,估月產能2萬片。對於市場傳出亞利桑那州廠可能延遲3到6 個月傳聞,台積電否認這樣的說法,並表示該廠依計畫進行。

事實上,國外設廠不如外界想像那麼簡單,台積電其實早就知道,尤其創辦人張忠謀不只一次說過,與「美國製造」相比,「台灣製造」有絕對優勢。他曾在公開演講時說到,美國雖然在土地和水電上占有優勢,但人才包括工程師、技工、領班都不如台灣,短期美國當地政府雖有補助,但無法彌補長期的競爭劣勢。

尤其在人才成本上,更是比想像中高,不僅因為台灣派遣過去的主管「台灣式管理」可能無法讓當地人接受,近年來美國工資上漲也是不爭的事實,結果使得整體單位成本顯著較台灣高。況且,距離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不遠處還有英特爾這間國際大廠同樣要擴廠競爭搶奪人才,台積電求才若渴!

然而,近期全球興起保護主義,各國都在擴充半導體產能、興起「在地製造」,為此,張忠謀也曾在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非正式領袖閉門會的會後記者會上說,各國政府若是想改變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分工的現狀,可能會嘗到苦果,因為在投注龐大金額與時間後發現,整體供應鏈成本還是很高,畢竟不只台積電一家廠商過去,部分相關供應鏈也得一起跨海設廠。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也難保不會有「變天」的一天!像是鴻海在2017年7月和時任美國總統川普共同敲定,鴻海決議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設廠,郭台銘與川普還在動土典禮上同框,但後來換了州長也讓外界聯想投資案可能卡關,傳出鴻海無法創造特定數量的工作機會,進而沒辦法獲得稅賦減免的優惠。隨後鴻海澄清投資計畫仍持續進行中,但郭台銘曾在媒體訪問時暗示「美國工人難找」,讓相關設廠進度仍不時躍上新聞版面。

更雪上加霜的是,這兩年遇上新冠肺炎,許多廠區嚴重時甚至停工,沒有停工的,也怕找不到工人,疫情讓人不敢出門工作,缺工問題成為每個企業找人的夢魘,企業只好加薪找人,進而人事成本大增,讓海外設廠在招工上出現前所未有的困境。

既然海外設廠困難重重、各單位成本又高,但為何台積電近年來走向全球布局,包括美國、日本、德國都有計劃設廠?這是因為台積電在創辦時就決定以客戶而非以產品為導向,台積電屢次說過,要不要在海外設廠他們沒有設限,全看客戶需求。

換句話說,當遇上疫情與全球塞港問題,使供應鏈斷鏈加劇,若再加上國安地緣政治與分散風險的考量,客戶想要「在地化」,台積電也只好配合客戶需求。尤其世界局勢已不再是安寧的世界,台積電做為地緣策略者的必爭之地,海外設廠的各種陣痛,勢必都已評估在內,而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局勢如何改變,台積電將持續堅守誠信、發揮技術領先、製造優越等三大優勢迎接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