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東南亞地區糧食生產與分配,通貨膨脹也讓家庭購買力降低,加上氣候變遷與勞動力短缺,使東南亞糧安全受到國際重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核心要素之一的糧食安全被視為是東南亞,特別是後疫情時代的優先事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專家指出,疫情阻礙了解決糧食危機的進展,同時也暴露了「漏洞」,為糧食供應鏈帶來巨大壓力;因此,原本被視為具有糧食危機且易受氣候變化的東南亞諸國應立即採取行動。

以印尼為例,亞洲開發銀行(ADB)發佈消息稱,該國糧食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需求,進口糧食又因為疫情而減少;整體來看,疫情打亂了印尼國內糧食的生產和配給,導致大米、雞蛋、砂糖等食品短缺。

其次,東南亞農業相當大比例仰賴移民勞動力,;然而,在疫情期間,因各國紛紛祭出國界管制,使移民勞動力下降,像馬來西亞等採集產業就受到嚴重衝擊。

最後,有超過6.75億人口居住在氣候多變的東南亞底區,許多國家不是面臨乾旱危機,就是河流水位下降,從而引發海水侵蝕海岸的現象。

有專家直指,東南亞是一個依賴國際供應鏈的地區,糧食安全問題顯而易見;專家認為,當疫情形式有所好轉以及生活恢復常態之後,本地區國家需採取一種新的糧食安全模式,以適應內外部的干擾;另外,政府也須為農民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條件,聚焦確保移民、移工及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