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報導,我國共有約3萬名外籍漁工,為繁榮的漁業經濟付出顯著貢獻。這群來自東南亞的外籍漁工們,背負家中經濟重擔來到台灣工作,忍受與家人分離的痛苦,不外乎就是為了家人、為了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長期關注外籍漁工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漁工組專員李正新向《四方報》表示,在看見漁工作為「勞工」的身份同時,也要看見漁工們作為「人」之其他面向的需求,在倡議勞權之餘也應關注其精神及心靈層面之充實,透過「以人為本」的精神去看待這群來自異鄉的遊子,才能更全面的支持漁工的需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在漁港附近工作的印尼移工阿里就向記者表示,自己與擔任機構看護的妻子同在台灣工作,儘管同在北部,然而兩人因休假時間兜不攏,一個月只能見面一次。而在偏僻的港口工作的他,附近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移工或同鄉,每天除了和雇主互動外,幾乎沒有什麼社交生活,只有一隻流浪狗為伴。有趣的是,在伊斯蘭信仰中,狗被視為是不潔的動物,記者在採訪阿里時,也觀察到阿里幾乎都會避開用手觸摸流浪狗,但狗狗還是經常圍繞在阿里身邊打轉,阿里也會悉心餵牠飼料,不難看出彼此之間的依賴和感情。可以看到,在特殊的時空環境下,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信仰的妥協難以避免。
而在這樣孤獨的一人生活中,信仰的支持也變得更加重要,阿里表示,閱讀可蘭經、進行朝拜成為他每天生活中重要的儀式。無聊的時候,阿里也會自己在港邊擺上桌椅,飽覽海景享受一個人的浪漫晚餐,亦或是透過TikTok直播,為單調的生活增添儀式感與趣味性。李正新說,很多移工在台灣都很喜歡用抖音直播,其實主因源於缺乏社交生活、或是在封閉工作場域中,與外界隔絕的孤獨感,讓他們渴望「被看見」,於是透過直播滿足缺少的人際互動。
李正新分享道,有漁工曾經向他表示,他們孤身一人來到異鄉,心情難免會煩躁,他們是有信仰的人,不論是伊斯蘭教或基督教,但是在港邊缺乏祈禱空間、難以透過信仰來排解心情的苦悶,常常只能借酒紓壓。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包括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內的民間團體積極要求漁業署增設祈禱室、完善港邊休閒空間,也有慢慢看到改變。為了排解漁工的苦悶,李正新也會頻繁到港邊跟他們聊天,暢談台灣和母國的時事,關心他們家裡的情況,光是這樣聊天,就能讓漁工感到相當開心。
李正新也表示,我們常常只在乎漁工們的勞權問題,但實際去接觸他們以後,會認識到他們在生命中的其他角色,了解到他們不只是漁工而已,而是為人父親,為了讓孩子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才遠漂來台工作。在理解到這點後,新事就想辦法支持漁工在生命中的多重角色,比如募集小朋友的玩具送給他們,或是舉辦「視訊繪本朗誦」的活動,看見漁工與孩子互動時臉上流露出的幸福感,以及每個父親談到自己小孩時那種驕傲的神情,是所有父親、不論國籍和身份背景都能感同身受的,也讓社工們覺得相當感動。他說:「除了在勞權和法規這塊努力外,還要能夠『以人為本』去看待漁工完整的生命,而不僅僅把他們當作勞工看待」。